三大是圣地,是他们一生追逐的目标,而各大国际A类电影节呢,那也是不错的。
能拿到一个就算一个,这都是他们鲜红的履历。
有了这些奖项加身,他们就可以继续拍摄他们喜欢的电影,在文艺片的领域深耕深挖。
而另一派的电影导演,自然是和这些冲奖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他们追求的是高票房,他们拍摄的都是商业片,在他们商业片导演的领域里,只有票房才是论成败的关键。
除开票房,其他的一切标准都不够看。
也就是说,商业片导演有的时候很有一种鱼龙混杂之感,感觉谁都能来。
很多演员跨行导演的人,他们拍摄的基本上也都是商业片。
这也与商业片的衡量标准紧密相连,毕竟,在这个领域,就算你是惊世骇俗的大烂片,那也没什么关系。
只要你的票房好,才没有人管你是什么出身,你拍的是不是烂片。
你要是有本事,就算是烂片又如何?
只要票房好,你甚至可以把这部烂片拍成系列,若是这一个系列的票房都高,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观众们的审美就在这里了,就算是烂片,可是观众们喜闻乐见,你们专业导演说的又算个屁?
只要是票房好,我们投资商照样还会呱呱出钱,支持这位导演继续拍电影。
这就是商业导演和文艺片导演的区别。
商业片导演唯以票房论成败,而文艺片的导演呢,只是追求那些国际大奖而已。
你找文艺片导演去要票房,又去找商业片导演要奖项,这本来就是本末倒置的一件事。
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于是,你就可以看出,海哥这样清高自持的文艺片导演,现在又要掉头去追求票房成绩,其实不管是对于他自己来说,还是对于观众们来说,内心都是很不适应的。
馒头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之下,拍摄出来的旷世杰作,一方面,海哥当然知道,卖座的商业片也是有一些固定的元素的。
于是,他下了狠心,召集了许多俊男美女的明星,把这部电影打造成了一部星光无限的大片。
卖座电影的底色是有了。
接下来就要看导演这位主厨,能够把这一桌丰盛的食材烹饪出什么美味佳肴了。
结果呢?
结果大家都是看到了的。
用那种文艺片的拍摄手法去拍商业片就真的会水土不服。况且,海哥面对的局面还不只是水土不服而已。
在广大影迷的心中,文艺片先天就比商业片要高一个档次,至于导演就更是如此了。
在影迷们的心中,海哥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大宗师的级别。结果呢,他现在居然去拍商业片,那就属于是自甘堕落。
虽然比海哥名头更胜的老张,涉足商业片比海哥更早,但是,老张的风评似乎就比海哥要强得多。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人家老张一出手,就获得了成功,不只是在票房上表现不俗,在电影的质量上,也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虽然因为要兼顾商业片元素,以至于电影的格调有所降低,但是,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核还是很统一,很凝聚的。
至于讲故事的能力,那就更不必说。
不说是在商业片领域,就是从前在文艺片领域,老张的叙事能力也比海哥强得多。
这一优势延续到了商业片领域,自然是更加扩大了,因为商业片本来就是更加讲究叙事结构,叙事的流畅度的。
海哥原本那种散漫的,意识流的拍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眼看着老张在商业片领域混的风生水起,要说海哥一点都不嫉妒,不眼红,那是不可能的。
要不然也不会是在老张在商业片领域闯出名堂之后,他便跟着迅速下凡了。
他明明可以自己挑头做大哥,但是,当年他可没有这样选,这就说明,他没有这样的胆量。
那么现在,在馒头饱受争议的这个时候,海哥再次出击,就是奔着大翻身仗去的。
这一次,他把那些散漫的思维收了收,开始认真的讲故事,同时,为了让电影的情节更加凝聚,他还专门挑选了极有争议,并且也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度的古典故事来讲述。
他自认为这一次就可以挽回下滑的口碑,得到观众的认可,只能说,海哥还是太天真。
拍电影就是拍电影嘛,如果我们就抱着去把这部电影拍好,扬长避短的心意去拍摄,那就足可以拍出质量不错的电影了。
而如果憋着一股劲,总是要和观众争短长,老实说,这样的心思就是歪了。
拍出来的电影也绝对不会受到观众们欢迎。
而孟氏孤儿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是承载着海哥报仇雪恨心愿的一部巨作,但是呢,它的成品又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平庸之感。
当观众们走进电影院去欣赏这部电影,本来他们就是抱着来看看热闹的心思来的。
甚至,很多人是憋着心思来看海哥的笑话,结果呢,海哥若是继续走癫狂路线,恐怕还能让物极必反,收获一波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