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皇帝李察当然不会将皇子一棍子打死,而是保留了很多幡然醒悟的机会。
重重栽了这么一个跟头,巴拿马公爵唐-李庚殿下在结束圈禁后,跪拜在勤政殿外足足6个小时,真心实意的悔改。
关鸿子爵能够感受到风暴来临前的恐怖,哪里还敢在行宫里做停留?
当他离开以后,这才竟然发觉自己整个后背已经全汗湿了,小腿肚子都有些麻麻酥酥的颤抖。
若摆在明面上,处理或轻或重都讨不了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关鸿子爵详细的奏报,皇帝李察听得面沉如水,行宫里的气氛压抑到让人窒息,一股风暴在酝酿中。
宛若平静的水面丢入一块大石,掀起的波澜会影响到很远,甚至数十年也无法消散。
所有皇室子弟都有维护帝国皇室荣耀的神圣使命,背离了这一红线,何等尊贵的身份都不好使。
借他一万个胆子,也不敢诽谤皇嗣。
丘比特王宫耗资高达千万以上,动用了5300名工匠和上万名苦役,其中有许多是不堪重税的破产华裔劳工。
皇储什么想心思?
皇帝李察略一思索,便能够猜的八九不离十,距离真相不远了。
治国如烹小鲜,宜缓不宜急。
南美洲事务大臣呈报的奏章,大概率是唐-李乾被压了下去。
遥想当初
年轻时候的巴拿马公爵,二皇子唐-李庚殿下在赴欧游学时在浪荡女人诱惑下把持不住,做出了有损帝国荣耀的事。
皇帝李察执掌帝国最高权柄55年,治国经验极其丰富,凡事必谋定而后动。
届时,区区一个子爵家族,可承受不住皇帝陛下的雷霆怒火,必然会在爆发时被焚毁的渣渣都不剩下。
上述种种的胡乱作为,让幽州王国的人口近10余年来停滞不前,始终徘徊在130万人口左右的样子,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也大大逊色于周边各国。
大唐皇室律令森严,规矩极大,可不是能肆意妄为的地方。
作为帝国至尊,皇帝李察从内心来说,也不愿意拿皇室子孙立威。
“微臣遵旨。”秘书处长许茂林子爵此刻不敢多言,神情恭敬的领命而去。
这样一来,就避免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相关情形,公署皆已具结成文,呈报御前……”
此后被召回国内,整整圈禁了5年。
无论何等样惩处,最严厉也不会废去藩国,收回封地,那样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无异于咣咣打脸。
每日里早中晚,由皇室宣教官重复三遍皇室戒律,反复灌输帝国辉煌的成长史,反复灌输皇家子弟的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
皇家子嗣犯了罪责,轮不到大唐帝国的法律体系惩治,而是由皇家戒律院内部议处。如今的戒律院长恰是皇太子唐-李乾殿下和几位年长的皇子组成。
更重要的是
皇帝李察有些头疼的捏了捏眉心,他统驭的是高达1.76亿人口,疆域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一举一动都有万千关注。
至于幽州藩国民众的疾苦,那已经是皇帝陛下分封给幽州王的封国,就像分家过日子的兄弟,不宜过分插手。
可是作为南美洲的守门人,这些真实的情况,关弘子爵也不敢不汇报,更不敢隐瞒半点。
皇帝李察琢磨一番以后,觉得此事不宜大动干戈,应该迅速而隐秘的处置下去,避免干扰到大唐帝国当今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幽洲王室动辄加派苛捐税收,导致政府部门有样学样,这些年来愈发糜烂,令民间怨声载道。
就是开刀杀了十个八个,难道就能显得出威严吗?
皇帝陛下的威压实在太强了,无形之中,就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日常生活规律而简朴,从不铺张浪费,行事敦厚稳重,从而在皇室中赢得了一致的好名声。
据微臣所知;
幽州王唐-李仁殿下(皇十二子)性格好大喜功,王室生活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此事还需经过帝国安全总局情报核实,见到确凿的罪证,才能够最后盖棺定论。
皇储非常爱惜羽毛,除了一个皇太子妃和两个侧妃以外,没有纳其他女人。
皇储唐-李乾殿下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想法,幽州王这个烫手山芋先把压下去,私下里严厉斥责一番,令其稍作收敛即可。
在皇帝李察的关注下,政府各机构已经高速运转起来,原本被皇太子压下去的奏报,也都会汇集起来统一送呈御前。
幽州王国的政府基本烂透了,让廉政总署进驻查一下,基本上一个就能带出一窝蛀虫。
至于幽州王室,皇帝李察需要亲自去看一下,看看哪一个皇孙能够担负起重振幽州王国的重担?
所有这一切在影响最小范围内不留隐患的解决,这也是给南美各藩王当头棒喝,让他们时刻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
若非如此
索性将幽州王圈禁至死了事儿,虎毒尚不食子,任性一回又能如何?
理智清晰的告诉他不能这么做,失去了民心,留下了供后人攻讦的弱点,那可是大大的隐患啊!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蕴含的就是这样深刻的道理。
相比较帝国的完整传承,皇家荣耀的神圣不可玷污,区区一介幽州王的份量就可以忽略不计。
罢了,朕来做这个恶人吧。
皇帝李察思来想去后,果断的下定了决心,准备动手铲除皇室中不安定的隐患,以免脓包越长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