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两位将军又聊到了,成本跟作战性能。
有些问题现在就能回答,还有一些问题,东西没完成之前根本就回答不了。
梁正初也看出了江帆的无奈,笑着拉住了自己的老搭档。
“行了行了,问那么多干什么?让我们的江山同志继续研究吧。”
说完之后就拉着人走了,第三科研室里又只剩下孙盛武跟江帆两个人。
既然知道了事故的原因,严青当然也给江帆准备了个解决方案。
第三科研室使用了单独的功能模组,坏了咱就换,也不会影响到整个基地。
而且江帆自己也知道了事故的原因,说不定能避开呢?
之前制作的武器原型是按照设计图上改的。
江帆纠结了半天还是决定直接做原版,直接装到战甲上试。
单独拆出来做测试还要进行修改。
毕竟反应炉的能量可不是普通的电能,转换整不好真会出大问题。
有孙盛武打下手,江帆的制作速度很快。
本来就是战甲原装的武器,将能量通过增压牵引,以能量弹的形式射出。
或者用喷射的方式,完成中近距离的冲击爆破,达成杀伤的效果。
直接制作的时候,只需要在现成的装甲手部等位置,添加相应的功能件就可以了。
单独做出来,还要重新做手部供能装置之类的东西,麻烦又浪费。
一天的时间,武器模块就彻底完工。
测试的时候,效果好的惊人。
消耗的能量比想象中的要少得多,这指的是单次攻击的耗能指数。
反应炉是持续性能源。
理论上的总能源,是持续反应时间内的总能源。
比如一次消耗5%的能量发动攻击,这5%在一定时间内会恢复。
如果只是使用自带的能量武器,在不进行蓄能攻击的情况下。
只要反应炉不停,江帆可以几乎无止境的续航攻击下去。
当然,这也是理想状态,要排除飞行等其他功能系统的能量损耗,不过已经相当恐怖了。
战甲还剩下最后一个模块没有完成。
真正的测试其实要等彻底完成之后才算开始。
现在都只能算是理论环境。
等飞上高空呢?近似实战的情况下呢?都不清楚表现具体如何。
智能模块的制作孙盛武就帮不上忙了。
他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建树,跟江帆的拥抱了一下,这段时间的合作是难忘的回忆。
而且两人以后也不是说很难见面,同一个学校,机会多得是。
孙盛武跟江帆在食堂好好吃大吃一顿当做道别,武器系统完成当天就回学校了。
江帆一个人在第三科研室里,不得不说还真有点寂寞。
对于智能模块,设计图上给出的其实也是低人工智能的方案。
但是江帆有点不满足,或者说他对整个战甲都有提升的愿望。
期待之后能够对战甲进行更多的强化。
智能模块的制作,许多内容看似集成在头盔上,实际上是在战甲的主体。
头盔更多是作为一个交互界面,控制面板的存在。
并且在战甲的本体当中除了智能核心,还有传感器和接收器。
这是为了方便在头盔受损的情况下,智能模块依然能辅助战斗接收指令。
终于,战甲在他的努力下彻底完工。
正当此时,系统在脑海中传来了一道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