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些年由于武则天年老精力不足,政务皆由皆由身边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处理。但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荒淫无道,贪污腐败,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引起了众多大臣的不满。人民对他们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高涨,纷纷抱怨议论。长安城中,民间怨声载道,气氛愈发紧张。
之前张柬之的才能和清廉赢得了狄仁杰和姚崇的推荐,在80岁高龄时(704年),他被任命为相国,成为唐朝的宰相。
凤阁侍郎张柬之,仕唐官员,才华横溢,以清廉著称。他身材矮小,面容精明,眉宇间透着一股坚毅之气。早年端庄而有风度,他的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内敛与稳重。他善于施展政治手腕,处理政务得心应手,深得武则天信任。然而,他并非只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位文人,擅长诗词文赋,文采飞扬。他的诗文常常被人传颂,被誉为才情出众的文学佳作。他在朝堂上的表现也得到了众多官员的赞誉,被视为朝中的一股清流。
随着年岁渐长,性格日益倔强执拗,但却非常清廉正直。他对政治事务一丝不苟,不偏不倚,以公正著称。他的坚持和正直使他备受人民爱戴,也让一些权贵感到不安。张柬之在政治上一直坚守原则,对于贪污腐败的现象绝不妥协,非常看不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行为,他们荒淫无道,贪污腐败,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惹得众大臣非常不满,人民怨声载道。作为清廉正直的凤阁侍郎,张柬之无法容忍这种情况,他决定发动政变,除掉这两个兄弟,以挽救朝政的危机。
以张柬之为首,另一宰相崔玄??、司刑少卿桓彦范、右台中丞敬晖、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五人谋划发动政变,恢复李唐。
崔玄??是唐朝的重要宰相之一,他在政治上才干出众,深得武则天信任。崔玄??性格沉稳,为人谦逊有礼,深得朝野人士的尊敬和爱戴。
在政务方面,崔玄??主持修筑运河、兴修水利、整顿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教育,倡导儒学,励志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处理政务上,崔玄??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深得百姓拥戴。他不畏权贵,敢于施政,被誉为“清官”。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崔玄??一直在忍气吞声的蛰伏,所以张柬之一联络,立马就参与了进来。
张柬之先是说动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入伙,再调好友杨元琰入羽林军为右羽林将军,右散骑侍郎李湛为左羽林将军,掌控了左右羽林军禁兵。他们积极筹备政变,密谋除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柬之的行动引起了朝野震动,但他们行事极为隐秘,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直到政变爆发时,人们才发现他们的行动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又任命武攸宜为右羽林大将军,解去二张的怀疑。这一步棋巧妙地打乱了张易之、张昌宗的防备,为政变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今晚张柬之、崔玄??、敬晖、桓彦范四人与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湛、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赵承恩、驸马都尉王同皎、职方郎中崔泰之、库部员外郎朱敬则、司刑评事冀仲甫、检校司农少卿兼知总监翟世言等率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五百余人进入玄武门的场景,充满了紧张和肃穆的氛围。他们步履坚定,目光坚决,一股强烈的使命感贯穿心头。这不仅是一场政变,更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担当。随着他们的脚步渐渐远去,长安城内外都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仿佛整个城市都在为这一刻的到来而悄然准备着。
李多祚、李湛、王同皎三人前往东宫迎接太子李显。李显惊疑不定,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恐惧,不敢轻易出宫。王同皎见状,毫不犹豫地上前将李显扶抱上马,亲自护送着太子,穿过宫廷的迷雾,踏着夜色,一路护送至玄武门。这一幕,仿佛是一幅历史画卷,在月光下悄然展开,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庄严肃穆,每一步都承载着责任与担当。李显的心情随着行程的推进渐渐平复,他开始明白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并为之感到庆幸与释然。
第三天(二十四日),武则天传皇帝位给李显,自己徙居上阳宫。二十五日,李显在通天宫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二月初四甲寅(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终结。
封弟李旦为安国相王,继续统领南衙兵力。
封妹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
封张柬之为太子太保,
封儿子李重俊为太子,
封崔玄??为太师,
封侄李隆基为楚王,兼青州刺史,
......。
一系列封赏自然不在话下。这段历史后世被称为神龙革命,暂且不表。
预知后事会如何,请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