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李隆基和郭子仪为什么不趁胜追击突厥骑兵和契丹骑兵,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他们不嫌冷,咱们自己还嫌冷,谁会闲着没事儿大冬天的出征啊,除非是饿疯了。就比如牛马冻死无数的契丹和突厥,谁叫那时候生产能力和防寒能力跟不上呢。
唐朝北部边境,地势险要,山峦起伏,草原广袤。这里不仅是大唐的边陲,也是契丹和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觊觎之地。自古以来,这些游牧民族以其骁勇善战和灵活机动而著称,屡屡对大唐边境发起进攻,给大唐的边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契丹和突厥人屡屡犯边,或是为了掠夺财富,或是为了寻找新的牧场,更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武力。在这些游牧民族眼中,大唐的富庶和繁荣是无尽的宝藏。他们时而投降称臣,时而反叛为敌,频繁的反复无常,让唐朝统治者深感头疼。
每当契丹和突厥的骑兵出现在北部边境,唐朝的将士们便要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战。这些骑兵行动迅速,突袭犀利,往往在唐军集结之前便已得手,掠夺一空后迅速撤退,令唐军难以追击。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唐朝在北部边境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设立了重兵把守的边关。然而,即使如此,契丹和突厥依然不时发动突袭,边境的百姓不得安生,战火频频燃起。
这些游牧民族的反复无常,使得唐朝统治者在对待契丹和突厥的政策上左右为难。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招抚和赐予财富来换取和平;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依靠武力来镇压反叛,保卫疆土。每一次的投降称臣,似乎都意味着暂时的和平,但实际上,这种和平往往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唐朝的将士们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他们不仅要防范契丹和突厥的突袭,还要随时准备反击,保卫国家的安宁。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斗争中,唐朝的北部边境成为了一个长期的战场,既是英雄辈出的地方,也是无数将士血洒沙场的地方。
而此时穿越而来的李隆基目光不但涉及到契丹和突厥的领地更是放到了现在的东北地区,此时还是辽东地区。
辽东地区地势险峻,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既是自然的屏障,又是通往朝鲜半岛的重要通道。在这片土地上,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国鼎立,各自为政,但与唐朝的关系错综复杂。
高句丽国位于辽东半岛的北部,疆域广阔,民风剽悍。高句丽自古以来便是东北亚的强国之一,曾多次与中原王朝交战,互有胜负。唐太宗时期,唐朝与高句丽的关系一度紧张,经过多次征战,双方形成了一种既敌对又相互依存的局面。高句丽虽然在军事上强悍,但国内政局相对不稳,内部纷争不断,使其在面对唐朝的强大压力时显得力不从心。
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的东南部,国土相对狭小,但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漫长,便于对外贸易。新罗与唐朝关系较为友好,自唐太宗时期便积极与唐朝结盟,希望通过唐朝的支持来抵御高句丽和百济的威胁。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不断扩展疆土,国力日益增强。尤其在唐高宗时期,新罗借助唐朝的军事力量,一举击败了高句丽和百济,从此获得三国鼎立的局面。
百济国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南部,毗邻大海,资源丰富。百济在历史上与高句丽、新罗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唐朝初期,百济与新罗关系紧张,多次发生冲突。为了应对新罗和唐朝的压力,百济曾与高句丽结盟,共同对抗唐朝。然而,在唐高宗时期,唐朝联合新罗对百济发起进攻,百济最终不敌,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打败,导致现在势力衰微。
高句丽在多次战败后,被迫与唐朝议和,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自主权。新罗则积极与唐朝结盟,通过接受唐朝的文化和制度,逐步实现了国家的强盛。但是因为新罗国内频发瘟疫,导致高句丽重新崛起,对大唐造成威胁。
而此时李隆基决定先对势力最弱小,但是与大唐冲突最多的契丹动手。
契丹的领地在突厥和朝鲜三国之间,占领这个地方,就能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辽东,使朝鲜半岛断了和草原的联系,也能断了突厥东进的路线,可谓一举两得。
李隆基站在幽州城的高处,望着辽东半岛的方向,心中波澜壮阔。作为一名来自现代的穿越者,他深知这片土地不仅仅是大唐的边疆,更是未来的战略重地。辽东的土地肥沃,矿藏丰富,河流纵横交错,森林茂密,这些都是大唐国力提升的关键资源。而且辽东地区的位置尤为重要,是通往朝鲜半岛的门户,也是连接中原与东北亚的桥梁。
他心中暗自思量:“若能将辽东完全纳入大唐的版图,不仅可以削弱契丹和突厥的力量,更能控制整个东北亚的局势。”李隆基的目光愈加坚定,决心要在辽东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确保大唐在这一地区的绝对优势。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攻打契丹和突厥。他召集了自己的谋士和将领,在大帐中展开了详细的战略讨论。帐内灯火通明,众人神情严肃,李隆基用指挥棒在地图上勾画着辽东的地形和敌人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