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侑试探问道:“沈兄也喜好杂书么?小弟也是啊,不知沈兄都看过哪些?”
沈括稍微想了一会,觉得在勋贵子弟面前,还是该稍微谦虚一点,于是有点羞赧地说道:“在下痴长几岁,看书又只观大略,大致都看过一些的。”
曹侑双眼一亮,紧接着问道:“那《墨经》、《论衡》读过没?”
沈括也有点意外,曹侑的样子,就像遇到同好之人,回道:“都拜读过,曹公子也读杂书?”
曹侑咧嘴一笑,缓缓说道:“杂书,只是世人对它的误解而已。小弟以为,正是这些书,能帮我们明白很多自然现象,好比水为何是向东流的,果子成熟时为何是向着地面掉落的。
能帮我们制作更好的工具,让我们在耕地时、生产时更加省力,还有炼钢、炼铜、炼银,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改善我们生活所需的,都是要靠这些杂书来指导实现的。
所以,小弟以为四书五经是道,杂书是术,以道立身,以道立志,却不能以道利国,这便是小弟的浅见,不知沈兄是怎么认为的?”
“曹兄弟高见,在下之前虽不以杂书自轻,但也没有想得这般深入,曹兄弟所言,真是醍醐灌顶,在下佩服!”沈括终于是放下了戒备,眼眸发亮,郑重地对曹侑说道。
以前他看杂书时,可是没少受嘲讽。沈括自小虽体弱多病,但他的学习天赋是肉眼可见的出众,博闻强识,悟性还高,家中对他也是期待甚高。
只是,后面随着他父亲沈周宦游州县,见识逐年增长,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及无与伦比的天赋,按现代的说法,这人智商超高的!
自学成才的全科人才,放现代绝对是清华北大的风云人物!
当然,也有人污蔑历史上沈括的人品,说他曾向苏轼讨要诗词,然后向宋神宗诬告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
但实际上呢?熙宁六年,王安石正当红,熙宁变法也是轰轰烈烈地在进行,沈括这时深受王安石的器重,奉命去两浙巡查。
这时苏轼在哪?
苏轼早已经被贬到杭州当通判了,就这样,沈括放着朝中司马光这个精英怪不斗,而去污蔑一个远离朝堂的苏轼,是不是太扯淡了?
更何况,苏轼是既不支持激进的改革,也不支持顽固的保守,是两边都不讨好。加上“乌台诗案”是隔了六年,在元丰二年才爆发的,若是这真是沈括谋划的,那司马光这帮人早贬干净了,不是么?
不管是动机还是时间,都是对不上的,因此,曹侑是不认为是沈括污蔑了苏轼,只是作为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文豪,需要一个有分量的反派而已。
曹侑一路热络地和沈括聊到了范公的府邸,这时两人才有些意犹未尽。
“兄长,先见过老师,我会为兄长寻好住处,到时我们再聚一聚。”曹侑说完就吩咐徐勇去寻宅子。
“多谢贤弟,愚兄就不和你客气了,我们去拜见范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