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先生,据小女长乐所言,说你聪慧过人、对于家国大事与民族气节、皆有着诸多不同的见解。
小女长乐她力荐我与你会面交换各自的看法,还请知无不言,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我确实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关乎自己的终身大事,昌繁也管不了国公对自己的任何其他的看法了,因此他也准备今天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和亲方面的态度与立场。
这件事情,不说不行啊!
于是,他继续开口问道:
“敢问国公,对于和亲,朝中的大臣他们的态度如何?”
略微思索之后,‘国公’还是开口说道:
“赞同和亲的以文臣为主,文臣认为以牺牲一公主换取边疆和平,可行。
理由是荒国人长居荒原之地,不建城府,不事耕种,荒国骑兵强悍、来去如风一般,如若要战,咱们大唐将士唯恐三五年之内都难以取胜。
要是长此以往,必将我大唐底蕴全部耗尽,民不聊生,国将不国。文臣之中以萧瑀支持和亲最为踊跃,目前只有魏征不置可否。”
“朝中大臣反对和亲的,皆为武将,李靖、程咬金等武将皆不同意和亲之策。
武将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荒国人对大唐的欺压,唯有狠狠的还击回去,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
你说说你的看法吧?”
话说到这里,‘国公’脸上的表情已经明显有些不悦了,眼神也在不经意之间稍稍的暗淡了一些下来。
边境战事的事情,似乎已经也让国公头痛不已。
但是单单从他的态度上,又看不出他是是战是和的一个意思。
这位国公,隐藏挺深。
看来朝中大臣对于和亲的态度,做不到文武同心,对整个战事很不利呀。
外敌的入侵,在任何一个国家来讲,最为担忧的应该也就是人心不齐了。
如果同仇敌忾,把力气都往一个点上使,那么问题必然就会好解决很多。
在‘国公’炯炯有神的目光的注视下,昌繁依然是不卑不亢,朗声说道:
“如果以一女子便让边疆安宁,天下都太平,那就说明和亲之策是可行的,当今圣上只须派遣公主于荒国、东边的高句丽、西边的土蕃,那天下早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那么,咱大唐早就可以收天下刀兵,让百万将士卸甲归田,朝堂也可省下巨额军费,岂不简单…?”
话说到这里,旁边屏风后面的李丽质她听到了以后可是急得直搓手。
长孙皇后把手轻轻的放在女儿的手臂上,示意她稍安勿躁。
此时,‘秦国公’哪里听不出昌繁话里的意思,后面肯定还有未尽之言。
他可是从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拼杀出来的人,对于兵法也还是相当精通的。
‘国公’料想的没错,昌繁接下来继续说道:
“但是,咱大唐地大物博央央大国如果和亲,将和平之事寄托在一女子身上,那咱大唐人的血性,从此以后就会被外邦之人狠狠的踩在地上摩擦。
百万将士皆无颜再挺直其腰杆,士气也就会大跌,那又如何来守护咱们的边关呢?”
昌繁说的确实没错,人活着短短几十年、有的时候尊严真的可能比生死还要重要。
站着死,也不要跪着活。
只是朝中文武大臣对抗外敌的意见不能统一,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昌繁的眼神,渐渐凌利。
他的目光也渐渐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