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大量的流民完全可以用政治手段将他们派向海外!利用前期军队的保护,并承诺新种的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免缴税费,这样一来,还怕大明内部的土地不够佃农耕种吗?
不不不,完全不用在乎这个,对于这些佃农来讲,国内已经没有他们的生存之路,与其在国内等死,不如去海外搏一搏生机。
英国最早派向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早期永居者,可不是单纯的想要控制这个地区。
当时英国国会更多的是把海外作为惩戒、苦劳之地来使用,前期以罪犯为主,流民为辅,先让这些人对当地进行开发,后来见有利可图才开始大力发展本地殖民统治。
其他人不知道殖民这招有多好使,但范凌恒知道呀!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大明的流民危机,不会再出现未来李自成振臂高呼,一呼百应的情况出现。
又能发展我大华夏的殖民地,给本土带来巨大的利润;还能遏制西方那群洋鬼子全球收割的脚步,简直是最适合如今大明的方案。
至于殖民不顺路?范凌恒最不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君不见未来南洋华裔和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一战时期的华人劳工么!
即便在那种炎黄式微的情况下,华人们还能团结在一起,争取到一点点本应属于自己的利益。
但如果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华夏做支撑呢!
当勤劳的华夏子民足迹遍布全球,附以炎黄子孙特有的抱团意识和大明的军事力量保证前期平稳渡过,后期等这些流民在海外站稳了脚跟。
在北美种棉花、在南美种茶叶,在澳大利亚种粮食,全球的基础资源往大明源源不断的运输。
在大明经过一番交易后,再把产出的商品对全球销售,大明获得了大量的银子,地主们只需要在家躺着就能挣到银子。
到了这个阶段,范凌恒相信,整个大明所有的官商巨富会视海外殖民地为禁脔!
皇帝?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被彻底推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克伦威尔能让查理一世成为英国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国王;罗伯斯庇尔能一手把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
这种事情虽然在大华夏不多见,但也不是没发生过。
当然,这个过程或许会很漫长,但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送出盖伦船图纸就是范凌恒计划的第一步。
除了全球殖民这个远期目标外,送出图纸还有当下的两重好处。
一个是能缓解倭寇之患;
另一个,这张图纸是范凌恒向大明官场递出去的敲门砖!
在任何时代,造船,特别是造军舰都不是一件容易决策的事,未来如此,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所以,只要他把图纸给到杨知县,杨知县必然会以最快的速度上达天听,无论最终盖伦船是否能够顺利造出。
到时候,他范凌恒的名字一定会映入某些大人物的眼睛。
而从现在到考中进士,两年的时间内,他有信心让范氏在海上贸易赚够足够多的银子。
银子+名望,等他两年后去京城参加进士考时,高中不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就算没有考上也没关系,因为现在大明除了科举选官外,还有举荐为官和国子监选官制。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就靠入国子监读书,再借着他爹的权势做官。
当然,如果他能一举高中,这是最好的结果,向大明朝廷呈上的盖伦船图纸就是他的名望。
名利名利,任何时代,名和利都是互通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名大于利。
用名换利很容易,而想用利换名,相对来说就麻烦一些。
他有了名望,又有了官职,只要不做天怒人怨的事情,前期别站错队、跟错人,苟到他具备足够自保能力时,自然就能去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要说正确的队伍和人,往后几十年里,范凌恒能想到的,除了皇帝外,就只有张居正了。
而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就有一个机会。
他拜杨知县为师,杨知县和张居正为同年进士,即是同窗的这层关系当然被范凌恒算在其中。
凭着这个关系,他就是到了张居正面前开口喊句“师伯”也不过分啊!
这是递上盖伦船图纸的好处。
至于刚才范凌恒说的另外一点,范氏愿意派出船只在近海巡逻,这是范凌恒为盛家下的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