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诗说到,太上老君带领着众仙,踏上了新的征程……而在这一片欢呼之声当中有一个人是沉默的。他就是特别难搞的暗影之神。他沉默不是代表他承认。而是他明白,时运已经不在他这里,他再坚持也已经没有用。众神已经承认了太上老君的融入。于是故事还在继续,天庭也还在继续。暗影之神的不服也还在继续。
话说现在的人间正值伏羲时期,天地初开,人类正处于木器时期的发展阶段,处处欣欣向荣,个个奋发图强,此时的人间没有很多的内卷,只有无限希望和可能。
话说元始天尊接受天命所归,管理人间走向繁荣。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下手,决定亲自降临人间,去看看这方天地的初始模样。他身披霞光,脚踏祥云,来到了一片广袤的大地之上。
彼时的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过着简单却充满活力的生活。元始天尊化身为一位普通的老者,行走在人群之中,默默地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静静感悟人间生活,准备找个合适的机会,度化这些民众,使其更理解大自然,更懂大自然。早一步走向更繁荣的繁荣。早日完成自己的使命。
话说这一天,元始天尊在山林中偶然遇到了伏羲。伏羲看着这位气质不凡的老者,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畏,他恭敬地走上前去打招呼。
伏羲开口道:“老人家,您气度不凡,与众不同,不是这方人士,不知您从何而来?”
元始天尊微笑着回答:“我从遥远之处而来,只为看看这一方天空之下的景象。”
伏羲赞道:“老人家开口有大局,那您一定见多识广,我这里民风淳朴,民心向上,到处欣欣向荣,老人家,慢慢欣赏?”
元始天尊看着伏羲善良的目光,缓缓说道:“天地运行,皆有其规律,需用心去感悟,顺应自然之道,但身为领导者应该知其有常而识无常,知其无常而识有常,不然必误导一方进化。
伏羲对着元始天尊毕恭毕敬说到:”愿闻其详。”
元始天尊:“就如《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所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这其中道理,你可细细体会。”
伏羲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似乎有些感悟,这福祸相依,正奇转换,就如同世间万物的变化一般,难以捉摸却又有其规律可循,请老人家指教。”
元始天尊说到:“天生万物为刍狗,自然演幻,万物与无常中又有常,道的初衷就是于有常中觅无常,在于无常中觅有常。使之自然而然,常而久远。”
元始天尊顿了顿,接着又说道:“你看这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所谓‘其政闷闷’,便是说治理之道不应过于沉苛繁琐,如此方能使民性淳朴。若政令繁杂严苛,一成不变,百姓便会因为时日久长,变得狡黠,找好其中不到之处,而缺失本真。就如同这自然,太过人为的干预,反而会打破其原本的平衡之美和自然之美。”
伏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元始天尊继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更是在告诉我们,福与祸并非绝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看似是祸事,可能其中正孕育着福泽;看似是福运,时间久了,不加于防范和维护,因为时间久远,可能就会潜藏着危机的到来,。故而不可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尤其是身为一方引领人物,其长远目光与一举一动都牵制着民众的模仿对象,和民族的未来。可谓要慎之又慎,远之又远,不然可能会耽误这一方之地进展衍生。”
伏羲听了不仅仅不生气,反而不觉大赞。
元始天尊也自顾自说道“‘孰知其极?其无正也’,这便是说事物的发展难以预料其最终的结果,没有绝对的标准。正与奇、善与妖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情境下会相互转换。人们往往也会因为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中,难以看清其已变化,而达到固执沉迷状态,这便是‘人之迷,其日固久’这俗称就是所谓的老顽固。只有当我们真正领悟了这些,才能在这天地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明白顺势而为的重要性,才敢引领他人方向,反之误人误己。”
伏羲听完,不禁对元始天尊的智慧深感钦佩,他拱手说道:“多谢老人家的指点,我定当好好参悟这些道理,让这片土地更加和谐美好。”
元始天尊微笑着点点头,心中充满对谦谦有为,礼贤下士的君子伏羲,满满的赞赏和期待,也对自己这趟人间之旅充满信心。
伏羲接着叹了口气,面露苦恼之色,说道:“老人家,我如今对于管理族人也颇为烦恼,不知该如何让大家更加和谐有序地生活,虽然说处处欣欣向荣,但也是常常矛盾衍生,争吵不断,世风日下,我经常担心民心背德,不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