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再度亲征鞑靼。】
【其主力部队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乘夜逃离兴和,避而不战。】
【七月,明军到达煞胡原,俘获鞑靼的部属。】
【得知阿鲁台已逃走,停止追击。】
【在回师途中,朱棣又率军击败一贯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部。】
【捕斩甚众,兀良哈部的余党诣军门投降。】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秋七月,明成祖再次亲征阿鲁台。】
【九月,明军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其部落溃散,便未出兵开战。】
【十月,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领部落投降,朱棣封其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
【十一月明军回到京师。】
.....
西汉,汉武帝刘彻时空。
老年汉武帝刘彻的关注焦点反而不同。
对于朱棣要打鞑靼人,汉武帝刘彻并不意外。
虽然光幕没有透露太多,但汉武帝感觉鞑靼人应该跟匈奴人差不多。
他大体猜测,这鞑靼人,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吧。
所以,就是换成自己,也没二话,就是要跟鞑靼人打。
老年汉武帝刘彻,真正感兴趣的是亲征这码事。
他认真想了想,自己这些年打了这么多仗。
不谦虚的说,他自认为也是扩土无数的。
但是,要说起像朱棣这般亲征的话,好像自己一次都没干过。
等等,不对,自己还是干过一次的。
不过那次,其实匈奴单于匿漠北,不敢战。
其实压根没取得什么战果,当然自己对外还是声称亲征。
其实那次更像是武装大游行。
跟刘彻想象中的战场刀光剑影差得远了。
认真想想,其实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真正的战场。
当然,好处是远离了危险。
毕竟,皇帝亲征,事关重大,有个万一,就麻烦了。
但是,从感性上说,汉武帝最想干的事情,就是像冠军侯霍去病那样。
纵横数千里,闪击匈奴人。
汉武帝觉得那样真的特别帅,可惜他自身又不能学这种操作。
这也是汉武帝非常喜欢霍去病的原因之一。
用后世人的话,怎么说呢?霍去病有点像汉武帝的精神代打。
汉武帝想在战场上干,但是不能亲自去干的事情,精神寄托在霍去病身上。
当然,冠军候霍去病没有辜负自己的期待。
唉,就是只可惜朕的冠军侯死的太早了。
不然,朕带上冠军侯,再来一次真真正正的亲征。
......
【明成祖朱棣在审判制度上的创举颇多。】
【朱棣主张审慎用刑,复行死刑五复奏。】
【并以“令”的形式将其确立为法律制度,且良好地落到实处。】
【各省死囚百人以上者,派遣御史去地方决囚。】
【外地死囚亦可以赴京师会官审录,扩大了会审的对象范围。】
【这些决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冤假错案。】
【明代的热审始于始于永乐二年(1404年),即在夏季炎热时集中审理罪犯。】
【除犯斩、绞罪立即处决之外。】
【其余徒、流以下罪犯,都令所在发遣减罪,以免罪囚在狱中淹滞而死。】
【热审的开创性实行,发挥了源头作用,推进了明代恤刑制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