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臣游湖、赏石、观瀑、探洞,一路游玩着来到祈梦之所——何氏九仙祠。只见观宇靠山面湖,弥陀石、古梅洞分居左右。殿宇红瓦灰墙,观额“显应惠灵”,为南宋孝宗赵昚所赐。宫殿西面有居舍、外有玉皇阁。
献臣入内,见祠堂中祀奉着何氏九真,其父母位列於后,侧旁有范氏,人称范侯,峨冠朱衣,面色殷黝。据说此君是何家女婿,擢第后官居尚书。求梦者必先焚牒通意,叩请范侯转达来意,才能得到九仙眷顾。
话休絮烦,当晚献臣依照祈梦程序在九仙祠中歇息一宿,醒来依稀记得做了一梦,梦中一老者引他来到一处荒废寺院,到处断垣残壁、草丘小径、水洼芦荻,周边清静而空旷。献臣觉得这荒败去处离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不免有些失落。但这只是寻个住处,毕竟不如求取功名、卜医问药那般紧要,故也没请道士解梦,便动身返回了。
正德四年,王献臣辞官回到姑苏。原本士大夫耻于从商,但因知道营造苑囿花费巨大,且已绝意仕途,他放下身价投入商界。转年,暴雨、海啸、飓风连袭长洲,经济萧条,献臣趁机以低价盘下姑苏最繁华的观前街上一家布店,经营松江梭布、绸缎等。由于得法,布店很快成为观前街上数一数二的大店,有资本千余金。
一日,献臣因事路过城东,忽被一处所在吸引住了。这里是城外娄门与齐门之间一块地域,地势平坦、沟渠纵横,来水充沛,但房舍、庙宇都破败不堪,无人居住。献臣在此四处察看,越看越觉得景况与当年在九仙祠中的梦境如出一辙。他按捺住激动,开始设法了解相关情况。
原来,此地最早为三国时东吴郁林郡太守陆绩宅第,陆绩清廉有政声,从太守任上期满返乡时未带回任何财礼,只有一块重达两吨的黄色卵形压舱石,置于家宅庭院中,称“郁林石”。唐代诗人陆龟蒙乃陆绩后裔,将此石移至苏州玄妙观。明弘治九年,监察御史樊祉到苏州视察,听说此石来历大为感动,把它移置苏州府察院场,建亭立碑,并题刻“廉石”二字于上。
东晋时,此地为南朝高士戴顒居处。戴颙精于音乐、雕塑,并以孝行著称。他因父亲去世悲伤过度,长期抱病。由于隐居桐庐太偏僻,难以养病,便一路寻访到姑苏,在陆绩故居旁建起一座园子,与当时的“辟疆园”齐名。戴颙在此著书、谱曲,颇多建树。
唐代中期,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住过戴顒故园,此园已分为中园、西园两块,中间有道分界云墙、一座假山,山上有六角亭,名“宜两亭”。白居易与诗人元宗简结邻而居,园中有棵大柳树探出围墙,为两家共享。白居易赋诗日:“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与此前后,在陆绩老宅里居住的便是陆龟蒙,他屡次进士不第,在此过着隐居耕读生活,其诗友皮日休在诗中描写道:
“一方萧洒地,
之子独深居。
绕屋亲栽竹,
堆床手写书。
高风翔砌鸟,
暴雨失池鱼。
暗识归山计,
村边买鹿车。”
时间一晃到了北宋年间,陆宅主人换作山阴丞胡稷言,他见此地有五棵抱腰粗的柳树,听说是陆龟蒙所植,便筑起一座“五柳堂”。到他儿子手上,此居依杜甫“宅舍如荒村”诗意,更名为“如村”。
元代大德年间佛教重兴,在“如村”旁空地兴建起了大弘寺及东斋。元末,大弘寺及东斋为张士诚女婿潘元绍占居,徐达、常遇春攻破苏州,寺庙也在兵燹中成为废墟。正德二年九月的一天,一场地震在凌晨三点发生,造成重大伤亡,此地所剩房舍也被夷为平地。
众多名流在此居住过,若能添列其中岂不是可流传后世的一段佳话?献臣十分中意,便出资将大弘寺旧址买下。有了地方,更关键的是要请一位造园高手进行设计。献臣思忖多时,忽然想到一个不二人选。欲知此人是谁,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