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舟,这个题你给大家说说。”老刘点了范晓舟的名字。
题,什么题?老刘教的是什么来着?哦,历史。
“怎么?走神儿了?”老刘看出了范晓舟处于懵逼状态。
“不要以为你文综学得好,就可以骄傲了!晓舟,你得端正学习态度,努努力把数学、英语的成绩提一提,说不定,还能考个好点的二本。”
老刘虽然看上去是在批评,但语气中还蕴含着惋惜和鼓励。
当年的范晓舟,文综学得不错,一般都能考到250以上,而且相当稳定。
要知道,文综不比理综,理科综合,学得好的拿满分或者接近满分都很常见,但是文科综合,由于题量普遍很大,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关于政史地综合内容的阅读、分析和作答,而且部分题目的答案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评分也偏主观,能稳定地考到250分,已经非常优秀了。
但是,范晓舟的数学、英语,一直徘徊在及格线附近。
和文综成绩一样稳定。
众所周知,数学、英语两个科目,短期内很难提分。
所以,当年的范晓舟只是考上了泰岳经济学院的专科。
谁也没想到,范晓舟上了大学之后,竟然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完完全全地沉下心努力学习,升本,考研,入职高校,读博……这中间的付出,可谓一路艰辛。
范晓舟所在的滕水一中,是县里最好的高中,但他所在的五班,却是高三最差的文科班。
班主任老刘,是滕水一中的风云人物,想当年他连续三年复读,前两次参加高考,专科的分都不够,但是第三年老刘突然开窍,成绩大幅提升,最终考入泰岳师范大学。
而且,老刘还是个大孝子,毕业后为照顾老人,放弃了省城的工作机会,返乡任教,这在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年代,很是轰动,所以,老刘的事迹在县里面广为人知。
老刘以会做高三学生思想工作闻名,成绩不好的班,到了老刘手里,嗷嗷叫地努力学习,成绩一个月一个样,一定会有大幅提升,为这,县教育局多次为他请功。
但是,长期的实践中,校领导发现,老刘带好班不出彩,尖子班的学生根本不吃老刘那一套,甚至还有逆反心理,不配合老刘的工作。
所以,滕水一中几乎成了惯例,高三最差的文科班,都是由老刘来带。
不过,范晓舟这一级,老刘遭遇了滑铁卢,整整一个高三,五班一直成绩垫底,据说此后多年,老刘都郁郁寡欢,几年后就再也不当班主任了。
老刘明白,这是因为,他在这个班,一直没有找到“学眼”,就是一个能够在青春期幡然醒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成绩快速提升,从而带动全班多数人跟着努力的人。
在老刘看来,尖子班是掐尖组成的,学生都是比着劲儿地学,班主任对学习基本不用操心。
一个普通班级,可能因为几次成绩不佳,被定义为差班,之后,一股无形的空气便笼罩在这个班,学生们的成绩提升,非常困难,这是典型的标签效应。
但是,如果能有几个学生意识到“班级差不意味着我也差”,明白“此时不搏何时搏”,学习成绩有所提升,老刘就能因势利导,加油鼓劲儿,推波助澜,鼓动全班学生努力进步。
因为有了“学眼”,其他学生就会意识到,他行,我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