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这个大明好凶啊! > 第13章 武学武科

第13章 武学武科

“然而在草民看来,此法略显浮于表面。”

“以史为鉴,历朝历代,往往开国之初名将辈出,而细细分析下可知,能为名将的人,除了有着不凡的军事天赋外,最为重要的还是上过战场,只有在刀与血中磨练后方才成为一代名将。”

“以我朝为例,无论是太祖时期的武宁王(徐达)、武顺王(邓愈)、昭靖王(沐英)等名将,还是太宗时期的忠武王(张玉)、武烈王(朱能)等名将,皆是久经沙场之辈。”

“自太宗后,随着战事减少,如武宁王等统帅之将也越来越少。”

“因此在草民看来,检验一人是否能为将,重点并不在于其是否能熟读四书五经,是否精通孙吴兵法,而是在于其是否心怀‘忠君爱国’四字,是否能在战场攻坚克敌。”

“所以草民认为,朝廷是否任用一人为将,任用标准当划分为理论考察和实战检验两个部分。”

“理论考察便是对其孙吴兵法的掌握、忠君爱国思想的考核,不过此部分当只占任用标准的两到四成,剩下的六至八成则是需要被考核者在实战中的表现来决定。”

说到这里,许沐之稍微停顿了一下,休息之余顺便看看朱祁钰的反应。

见朱祁钰面露思索,对于他刚才的话并没有露出异色,这才放下心。

想了想,许沐之又道:“以大明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军者多是目不识丁,而若是按照之前朝廷设立的武学方式来培养将才,且不说此法很难从军中培养乃至发现能成为优秀将领的人选,从而错过。”

“一旦以此确定武科,除去武勋子弟能以武学的要求获得优秀的表现外,便是那些科举久久不能入仕的文人。”

“毕竟这些人自幼习文断字,而按照之前武学的要求,武科考核对于四书五经考核的难度当比不得科举,或许对于其他人亦是有不小难度,但这对于科举失败的文人而言,无疑十分轻松。”

“至于兵法谋略,通过死记硬背,再加脑子灵活些,想要通过考核亦不是难事。”

“可是这样的人才是我大明需要的人才吗?要知道已有赵括纸上谈兵这一前车之鉴。”

“到时候,武官体系反而会变得鱼龙混杂,同时还会变得臃肿不堪,最终反而成为朝廷的负担,更会导致我们军队战力虚浮。”

许沐之此言倒不是夸大其词,经过刚才的一激灵,反倒是让许沐之想起了一些关于明清时期的武科史料记载。

历史上在明宪宗时期,朱见深便是确定了武举制度,此举也确实起到了一些效用,诸如俞大猷、戚继光、沈有荣等将领都有过武举出身的经历。

但是其弊端亦是非常明显,由于其考核四书五经以及兵法谋略都是通过策问的形式,很难选出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将领。

加之这种考核方式显然更有益于文人,毕竟对于参加科举的文人而言,武科的考核难度不要太简单,不过往往愿意来参加的武科的文人往往都是科举的失败者,而参加武举也并非想着带兵打仗,更多是为了谋取官职。

这也就导致,大明后期的武官不但多,而且不少尸位素餐者,进而也加剧了文官对军队的渗透,反而使得一些真正能带兵打仗的人受到文官的完全压制得不到重用。

当然了,许沐之说出这番分析,也是为了‘政治正确’,毕竟眼前这主前几年才废了武学。

先不管朱祁钰当时是因为易储从而跟文官达成的一种政治交换,还是说他也看出了当时武学的弊端,进而才废除了武学,但眼下他说出武学的弊端却是在表达他并非在质疑朱祁钰废除武学之举。

虽说他已做好了狠狠干的心理准备,但并不意味着他要无脑地莽。

想要干,不得要活着才能干。

想到这里,许沐之在心里暗叹了一声。

“政治这个东西果真麻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太子妃今天又在演我!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红楼:混在锦衣卫里财色兼收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从抗战到远征,谁敢反对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启龙图:我在敌国当皇夫摄政王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我穿越来有八十万王军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