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归真被恩师抢白一阵,脸上登时不快,一双八字眉拧凑成一团,更不打话,倏忽一招‘风卷残云’,手中拂尘扑面横扫而来。
恩师微一后仰,躲过尾梢,那劲力竟往左侧激射而去,将一棵碗大松树拦腰劈断。恩师不缓不慢,左足往狼牙棒上一踢,棒尾腾空而起,随即双手握棒,双腕一转,横空劈出,正是‘天竺杖法’中的第一招式‘万佛朝宗’。只见真气荡漾,一层层朝着赵归真涌去。赵归真本就面黄肌瘦,此时被真气逼迫,眉歪脸凹,更是丑陋已极。他连耍三下拂尘,倒退几步,方才勉力站定……”
红娘想起那日婆婆和欧阳师叔相斗,用的也是这招“万佛朝宗”,方知婆婆所用杖法正是师祖六指牛魔的真传“天竺杖法”。
“恩师是佛门中人,本是讲究慈悲为怀,原想这一招可让赵归真知难而退,不想赵归真反倒拍手呵呵笑道:‘禅师这套杖法出手就有如此威力,贫道当真佩服得紧。贫道走南闯北,领略各教派高手,始终未逢敌手。如今只有二人我颇为敬仰。一个是高丽僧人元表,相传他的《华严经》内功精湛无比,只是我与那老和尚还未交手,他便逃之夭夭了,可惜,可惜。另一人却是禅师。禅师武功卓绝非凡,昔时更是妖界一方霸主,却偏偏入了禅门,贫道不解,却要请禅师明示。’
恩师闻言,点头说道:‘我昔年杀戮甚多,心中不安,于途中偶遇玄奘法师开示,一时顿悟,而入沙门。倘若我当年所遇者非玄奘法师而是道长你,你若能使我开悟,放下心中执念,如今我入的便依旧是道门’。
恩师一席话看似平常,却包含着极深的道理。我当时不解其意,只见赵归真低头苦思,一时竟答不上话来。后来我细思恩师言语,才幡然醒悟。原来恩师所要说的正是佛道本一家,入哪个门楣修炼实是缘份使然,非人力可为。既是一家又何必区分在这家还是那家呢?恩师更是暗示赵归真,他心中起了执念,有了贪嗔痴,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如此便难以有更高的修为。
恩师本是道家,但机缘巧合入了佛门,修为却更加高深了,正是说明一个修行之人并非要入道门才能有所精进。
赵归真虽然修为有欠,但毕竟是帝师、道家响当当的人物,这个中道理岂能不懂?然而他并未死心,又冷然说道:‘大师修为颇深,死后定能往生西天,可喜可贺。不似我等道家之徒,日夜勤练,只为长生不老。’
他这话将佛道教义之根本不同道出,其意在说明佛道根本宗旨不同,何来佛道本是一家之说。
恩师闻言后双掌合十闭目含笑说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恩师此话来自玄奘法师所译《心经》,说的是世间万物皆是虚空,一切都是因缘聚散,何来生死?何来垢净?何来增减?既无生死,又何来长生不老?何来往生?恩师一席话已是悟到佛法最高境界。
赵归真一时语塞,心驰天外,茫然不知所措。他知恩师修为造诣早在他之上,但他自来妒贤嫉能,尤对释教之徒心怀憎恨。因此恩师越是赢了他,他便越是怀恨在心。他见言语上胜不得恩师,便想要在武艺上扳回一局。
只听他说道:‘适才见禅师所使棒法,虽威猛异常,但在贫道看来,未必能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我这里有一套杖法也是威力无极,欲待说出,又恐一时托大,在禅师面前讨了没趣。因此贫道恳请禅师将‘天竺杖法’使全,让贫道瞧个明白。若‘天竺杖法’果真天下第一,我便不秀那杖法,禅师给贫道留个薄面,我即刻引兵下山。若贫道瞧出禅师杖法尚有破绽,我便将我那杖法写出来,赠予禅师,以做参校。不知禅师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