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笑着说:“李厂长,这一点您放心。我们的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不会干涉厂里的内部管理。我们更希望能和你们一起,把这个合作项目做好,让厂子重新焕发生机。”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就合作细节展开了深入讨论,从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进度安排,到利润分配、风险承担等问题,逐一进行协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但双方都秉持着合作共赢的态度,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例如,在利润分配问题上,双方最初的想法有些差距。国营厂希望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分成,以缓解目前的资金压力;而苏然的公司则认为,自己在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投入巨大,应该占据更大的利润比例。经过几轮艰苦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妥协,根据各自的投入和贡献,制定了一个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
在人员管理方面,苏然提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需要对国营厂的工人进行系统培训。但国营厂的部分领导担心,培训后工人可能会流失,为他人做嫁衣。针对这个问题,苏然承诺,培训后的工人将优先在合作项目中就业,并且会与国营厂共同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随着合作细节的逐步敲定,双方终于迎来了签订合作协议的那一天。签约仪式在国营厂的会议室举行,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苏然和李强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刻,意味着两家企业将携手共进,共同迎接市场的挑战。
签约仪式结束后,苏然和李强紧紧握手。李强感慨地说:“苏总,希望我们这次合作能让厂子重新活起来。工人们都盼着能有稳定的工作,看到希望呢。”
苏然坚定地说:“李厂长,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把这个项目做好,实现双赢。”
然而,合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就在合作项目启动初期,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国营厂多年来采用的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与苏然公司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存在一定冲突。在生产计划的执行上,出现了进度拖沓、沟通不畅的情况。
苏然得知情况后,立即派李明和国营厂的生产负责人一起,对生产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他们重新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李明还组织了多次培训,向国营厂的管理人员传授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方法和经验。
在技术对接方面,王强带领技术团队长期驻扎在国营厂,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一开始,工人们对新设备和新技术不太适应,操作过程中频繁出现失误。王强和团队成员耐心地指导,手把手地教,直到工人们熟练掌握为止。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合作项目逐渐走上正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有效保障。第一批合作生产的产品顺利下线,经过严格检测,完全符合质量标准。苏然看着崭新的产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与国营厂的合作,不仅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一步,也为这家老牌国营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