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义问大哥:“咋变大方了?”
大哥无奈地笑笑:“棺材那么好,寿衣不配套像啥子?”二哥笑,刘中义也笑。
回去的路上,大哥说,我大致估算下,丧葬费得六七万,办客收礼最多收3万。咱弟兄3个每人得亏1万多哟,非要买这么好的棺材干啥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刘中义没搭理。他的心愿已经达成,多说无益。
回到二里庄,已是晚上8点。才下车,大姐迎上来说:“俺大的情况变坏得好快,你们刚走一会儿,俺大就昏迷了,到现在为止,也醒过几次。”
“还知道吃不?”刘中义问。
“不知道要了,要是喂他呢,还知道吃。”大姐说,“村里的几个老年人过来看过,说不要再喂了,走快些省得受罪。”
父亲该见的、想见的后人基本上都见到了,可以安心地走了,所以病情急转直下,这可能和心理因素有关吧。想着,刘中义快步走进里屋。
父亲大张着嘴,看样子是呼吸困难。呼吸的频率变慢了,吸得少,呼得多,故而呼气声很响,夹着吐不出来的痰。
关于父亲吐痰不出,前几天,在李国清家里,他和李国清以及李涛展开过讨论。他想给父亲买个吸痰器,李国清说没必要,89岁,确实是瓜熟了。瘫痪在床的病人,侍候得太好了,活得越长,他自己其实越痛苦。说句不合适的话,真要是一口气上不来,卡住了,也就过去了,那样更好。
就这一点,刘中义问:到底哪一种做法是对的?哪一种做法是不孝?
李涛说,应该没有定论。有的后人想让老人多活几天,有的想让老人走快些。
现在,父亲已经不知道要吃的了,主动喂他还有意义吗?正想着,父亲剧烈咳嗽起来,呼吸道里的痰像破风箱拉得呼呼哧哧响。刘中义听得十分难受,恨不得伸手进去把痰掏出来。
没过十分钟,父亲又咳嗽一次,破风箱拉得更响了。
刘中义拉大哥出去说,听俺大咳嗽真是太难受了,既然俺大不知道要吃的了,就不喂了吧?
不料大哥把脸一板:“胡说!只要能吃,就得喂,咱可不能让人家说咱不孝,说咱狠心,把老人饿死喽!”
“你不觉得俺娘咯痰咯不出来很难受吗?这样子熬日子有啥意义?”刘中义分辨道,“俺娘已经不知道要吃的了,说明她的大脑已没有这个想法了,咱不喂她,说不上狠心。”
“但是,喂她时她还知道吃呀,是不是?”
“那是人的一种非条件反射,和婴儿吃奶的道理一样……”刘中义说到一半打住了,他想起大哥是个文盲,跟他说这些纯属对牛弹琴,更别提什么“安乐死”了。
果然,大哥茫然地看着他,像听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