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景春瞬间就明白了,他边脱下月白织银撒花大氅边道:“这是二叔要和他家结亲吧。”
丰穗掩嘴笑道:“我听小丫头说,三小姐似乎不愿意,正跑到二爷那边闹呢。”
丰年也凑过来,贺景春打趣道:“怎么不满意了,莫非那二少爷不得三姐姐的眼?”
丰穗凑得更近了,眼睛亮晶晶的:“三小姐说,他家二少爷才只是在通政司经历司做事,不想嫁呢。”
贺景春闻言哈哈大笑,敲了敲案桌:“她也算有志气,挺好的。只是咱们家大哥哥官职还不及他呢,也不知二叔肯不肯依。”
陈妈妈也笑着过来凑趣:“依咱们家三小姐的性子,这几年去了国公府、侯爵府参加宴会,眼睛可往上盯着呢。”
贺景春摆摆手:“诶,这话在屋里说说便罢,人都是要往上走的,她眼光高,这没什么不好。大历女子出嫁有规矩,不可超过二十岁。她过了年也才十八,还有两年挑拣夫婿呢。”
于是到了守岁夜,贺景媛果然面色不佳,贺景春在一旁悄悄叮嘱贺景昌:“离你三姐姐远些,省得咱们去触霉头。”
等过了元宵,齐国安便来贺府帮着贺景春收拾东西,到了二月初二,贺老太爷便和齐国安一起送着贺景春去太医院。
齐国安给了他腰牌,不住的叮嘱了他一路:“这是你在太医院的腰牌,可仔细收着。虽说是太医院,可你们也就在外围的别馆读书,进不到皇宫里去。我给你打点好了,到时候你就和另外三人住一间厢房。”
太医院里,大家各自选了科,便要跟着御医、吏目学习。齐国安和苗院使私下商量好了,让他兼修两科,比别人多一门,将来课业自然比旁人繁重一倍的。
贺老太爷这一年愈发苍老下去,他站在车旁,身形似比往日更显佝偻,却仍目光如炬。他一路上什么也没说,只是在贺景春下车时,颤巍巍的抱了他一会,声音哽咽道:“好孩子,去吧。就算是学了医,也需得力求上进,莫要轻看了自己。”
贺景春闻言一笑,拍了拍贺老太爷的手背:“祖父放心,孙儿必定自强,不给贺家丢人。”
贺老太爷看着那双眼睛,像是在透着目光看谁。
等贺景春走进别馆后,齐国安回到车上,他这才在车里感慨万千:“以前我看着他这么小小的一个娃娃,如今都长成这般模样了。也不知还能看他几回......”
说着,他开始红了眼,人老了,总是会开始多愁善感起来。齐国安赶忙安慰他:“老爷子身体还硬朗着呢。他有我照看,您尽管放心。”
等贺景时下值回了贺府,贺老太爷叫了他去书房。
贺景时有些不明所以,目光落在贺老太爷愈发佝偻的脊背上,身子站得笔直。他刚换了一身莲青色织银石榴花鸟杭绸交领袍,腰间的嵌多宝青玉禁步衬得他身姿挺拔如松。
贺老太爷凝视着他沉稳的眉眼许久,忽而搂住他肩膀,声音发颤:“如今你已及冠,又走上了仕途,很好,祖父欣慰啊。”
他从多宝阁上取出一柄玉骨折扇,这柄扇子,是他年轻时入了官,有了俸禄后买的第一样东西。扇面上是贺景时八岁那年,贺老太爷手把手教他画的墨竹,边缘处还留着孩童稚嫩的笔触。
“还记得这扇子吗?”
老太爷轻轻摩挲着扇骨,声音里裹着回忆的暖:“那时你总说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儿,这竹子啊,是你求着祖父画来勉励自己的。”
贺景时看着贺老太爷红了的眼眶,心中不安,握住他的手:“祖父,您是怎么了?可是三弟去太医院,您有些难受?”
贺老太爷摇头,轻抚他后背:“人老了,心肠也软了。”
贺景时喉头一紧,幼时场景如潮水般涌来。那时他总爱缠着祖父讲年轻时如何打拼到如今时日的事情,书房里满是他追着祖父问问题的笑闹声。
“祖父记性真好。”
他伸手接过扇子,指尖触到扇面微微凸起的竹节纹理:“如今孙儿入了仕途,才知祖父和父亲在外头撑起贺家,是如何的不易。”
贺老太爷眼中满是欣慰:“你是家里的长孙,贺家日后要靠着你们这些小辈支撑门面。祖父盼着你当好兄长,护好弟妹,守好贺家。你这几年做得很好。”
他拿了样匣子给他:“这是我给你留的东西,也不是什么贵重物件,就当是给我家时哥儿留着个念想吧。”
贺景时扑通跪地,抱着贺老太爷的腿,泪水夺眶而出:“祖父!”
贺老太爷吃力的扶着他起来,眼里满是不舍和期待:“我自己的身子我清楚得很。我怕我走后,你祖母那个性子会做些什么糊涂事。祖父想你能够帮我守着贺家,和旭哥儿一起护着弟弟妹妹们,也要敬重你祖母,莫让她犯糊涂。”
贺老太爷布满皱纹的手抚上他的脸:“我这几个子女里,唯独你爹与我最像,那性子也随了我。如今他们成家立业,有了你们这一群娃娃,我又挂着你们。”
他原本目光如炬,此刻眼里满是浑浊和不舍,泪如雨下:“我的嫣姐儿入宫多年,没了个孩子。我气得把你父亲打了一顿,直骂他们夫妻黑了心肝......你要护着昌哥儿,他如今大了,是个有心思的孩子,莫要让你母亲欺负了他去......”
贺景时抽泣着打开了那匣子,再也忍不住,跪在地上,抱着贺老太爷哭成个泪人。
贺老太爷老泪纵横,颤抖摸着他头上的虫鸟七宝冠,又像贺景时小时候一般捏了捏他的耳垂,千言万语,尽在这一抚一捏中。
时光悠悠流转,日升月落间,霁月堂上的柳枝条抽了三次新芽,斑驳的树影在粉墙上挪了又挪,恰似时光蹑足而行。候鸟南来北往,贺景时送他的那只鹦哥儿如今也生了一窝小鸟崽,它们衔走盛夏的蝉鸣,待霜雪消融、春风拂池,方惊觉又是三年春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