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大哥,我要砍死尹阿鼠
李逸巡视洛阳城外,
突然间涌来大量的饥民,李逸下令赈济灾民。
“这些饥民大都是从运河以东的五总管府来的,也有些是从河北和淮南过来的,如今青黄不接,这么多百姓都涌来,我们也赈济不过来。”卢承庆提议,应当派人设卡拦截,“咱们施的粥越多,这饥民就越往这来,咱们也吃不消啊。”
长史宇文士及也觉得有道理,“咱们自己也顾不过来,都涌到洛阳来,若是没粮,就容易聚众做乱。当令各州县官员,严守各自边境,禁治下百姓流窜外出。”
李逸看着官道上那看不到尾的饥民队伍,
“张司马,你以为呢?”
总管府司马张亮,出身贫寒,上过瓦岗,打仗最是稀松拉垮,也不得李密重视,后来还是靠告密得到李密信任,授为骠骑将军,隶属徐世绩。
后来跟着李密降唐,授郑州刺史,可郑州很快被王世充攻占,他没法上任,就逃到共城山,之后改任检校定州别驾。可随着河北沦陷,他又只能逃跑。
打仗他不行,逃跑他倒是很厉害。
他走了李逸舅父张河的路子,得张河推荐到李逸这来,李逸觉得张亮打仗不行,但搞后勤这块倒还可以。
推举他做了这洛州总管府司马,张亮长的浓眉大眼的,外表敦厚、性格豪爽。
“下官觉得侍中不仅是洛州总管,也还是河南河北安抚大使,更是朝中侍中、司空,目光不能仅限于洛州总管府内,整个河南河北,也该关注。
如今运河以西渐安稳下来,但运河以东还是地方豪帅们治理,那边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
逢青黄不接,许多百姓饥荒,这些豪帅也只能任百姓外出就食。
百姓知道侍中在洛阳,知道这边有粮食,知道侍中仁政,故才都往这边来,如果现在设卡拦截,
那就是要饿死许多人,到时难免有饥民聚众叛乱,甚至发生易子而食的惨剧。”
李逸对张亮的看法挺满意,有大局观。
“张司马说的有道理,既然饥民来了,我们就得想办法赈济,他们都是朝廷的子民,不能见死不救,拒之门外。”
“可是我们也没有这么多粮!”
“这就是我们这些官员们的责任了,需要展示我们的能力。没有粮,就开仓,向豪强地主借,鼓励商人运粮来。”
李逸指着那些饥民。
“立马增加施粥点,派官吏、乡壮组织、维持,不能乱。
每千名左右灾民安置一处,设施粥点,每天都要保证有施粥,
一日两顿,粥要筷子插下不倒,毛巾包裹着不渗,绝不许饥民饿死在洛阳城下。”
李逸不许灾民入城,也不许随意流动。
来了,就要分流各处,派人组织维持,要登记姓名,甚至编设伍保甲。”
“其实你们也不要总觉得这些饥民可怕,是负担,这么多人涌过来,只要我们能够安置住了,这都是难得的人口资源。
有人才有一切,有了充足的人口,洛州才能迅速恢复。”
李逸的身份地位摆在这,他说不许拒绝饥民入境,不许饿死人,得保证饥民都能喝上救济粥,粥还能立得住筷子,那大家就得想办法去做。
具体如何做,各显神通。
张亮倒是直接问:“侍中说借粮,请问怎么个借法,利息多少,若不肯借又怎办?”
他这不是甩锅,而是向李逸要一个态度和决心,只要李逸态度坚决,张亮就可以有无数手段从地方豪强那里借到粮。
“跟豪强们借粮有两个办法,其一直接借粮,春借秋还,借一石,还一石半,五斗的利息。
也可以借钱绢,仍是春借秋还,借一千到期还一千五。”
这是好商好量,要是不肯借,那就得上些手段。
具体操作,就需要官吏们把握好尺度,比如大户家里有多少钱粮要有数,得给别人留足口粮,然后再借出部份,不能把人家的口粮都借走。
借钱粮积极,借的多的,还可以给他们追赠父祖散职,或给他们授予散官、勋官,
也可以给他们子弟国子监、州县官学资格。
积极份子,州县吏职、乡里的乡正里长村长等,自然也是优先授予他们。
反之,
地方豪强子弟在官府担任吏职的,你就得摊些借钱粮的任务,完不成,你也别干了。
张亮倒是没想到,李逸决心这么大。
为了灾民,得罪地方豪强官吏,值吗。
“告诉他们,同舟共济,共渡时艰。”
只要能弄来粮,饥民不可怕,反而能帮助洛阳迅速恢复,可以以工代赈,可以组织官屯,
也可以吸纳流民在洛州落户,分田授地,甚至是一众贵族豪强们,也能趁机招收流民为佃户,开垦耕种更多田地,以及开矿、开作坊,都是离不开劳动力的。
现在这么多廉价的劳动力涌入,危机与机遇并存。
就看洛阳能不能抓住。
面对大量涌来的饥民,李逸很淡定,因为早有对策。
曹州孟海公最近却不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