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菌革风波
梧桐街裁缝铺的玻璃橱窗里,苏阿婆新做的菌丝旗袍正在恒温箱内生长。淡金色的菌丝沿着桑蚕丝基底蔓延,在领口处自然形成凤凰纹样。晚舟隔着玻璃调整AR设计图,突然听见"咔嚓"脆响——菌丝在袖口位置裂开蛛网状纹路。
"湿度差超过3%就会这样。"陈墨教授用手持显微镜观察断面,"菌丝和蚕丝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
隔壁包子铺飘来阵阵焦香,王老板正把菌群分解的塑料残渣压制成餐盒。带着余温的菌革餐盒刚装上鲜肉包子,突然"滋啦"一声绽开裂口,滚烫的肉汁溅在顾客的西装上。
"这要烫出人命咧!"房产中介李经理抖着西装前襟,深色布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菌液腐蚀出破洞。智能茶柜同步弹出警告,空气检测显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超标。
林小满划开全息屏幕,故障报告像雪片般涌出:菌丝书包在梅雨季长霉斑、菌革长椅承重后塌陷、最严重的是老年活动室的菌丝隔音墙——昨夜暴雨后竟开始自主蠕动。
"青禾的人来了。"周奕然压低声音,街角黑色商务车里下来三个拎着金属箱的男人,箱体印着"生物材料质检中心"字样。
第二幕:认证陷阱
社区议事厅的八仙桌上摆着二十八份检测报告,每份封面都盖着不同的认证钢印。青禾的代表推了推金丝眼镜,投影仪在墙面打出ISO标准文件。
"贵社区的菌革材料未通过生物降解测试。"他点开视频,实验室小白鼠在啃噬菌革后出现抽搐症状,"根据《新型材料管理法》,这些产品必须立即下架。"
吴奶奶的梨花木拐杖重重顿地:"我们老头老太用了半年都没事!"
"因为诸位不是专业实验体。"代表调出老年人代谢数据,"肝肾代谢能力下降,反而延缓了毒素积累速度。"
林小满突然抓起检测报告,紫外线灯扫过纸页边缘,显出青禾资本的水印。"你们篡改数据!"她将菌革样本浸入井水,原本坚硬的材质瞬间软化,"测试用的根本不是我们的生产工艺!"
窗外传来刺耳的急刹声,两辆工商执法车堵住街口。穿制服的人员正往包子铺贴封条,菌革餐盒在执法记录仪镜头下被铲车碾碎。晚舟突然发现智能茶柜的摄像头角度偏移了15度——这个角度拍不到新茶坊后门的装卸货区。
第三幕:暗室玄机
梅雨夜的惊雷劈断半截梧桐枝,周奕然蹲在新茶坊通风管里,AR眼镜记录着下方实验室的景象:菌丝培养槽连接着青禾的基因编辑仪,液晶屏显示着"仿制进度97%"。
"他们在复制我们的菌群。"林小满的黑客程序破译出实验数据流,"但删除了共生基因片段。"
修表匠陈师傅突然打来视频通话,画面里是被查封的菌丝旗袍:"我在恒温箱电路板发现了这个!"放大三十倍的镜头下,某个电容器的型号与青禾质检箱里的零件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