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江县,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土改工作队队长吴明信站在佛尔岩摩崖前,手中紧握着一只手电筒,那明亮的光束缓缓地扫过那四个斑驳且略显沧桑的大字——“平分土地”。这四个大字,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清晰可辨。它们是1933年红军战士们刻下的标语,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在1935年仓山红军离开后,这些字迹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吴明信仔细观察着这些字迹,他发现其中的“平”字最后一竖被人凿去了,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缺口。这显然是还乡团所为,他们试图抹去这段历史的记忆,却不知反而让这段历史更加深刻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吴明信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红军战士们,他们为了实现“平分土地”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今他作为巴州解放委员会派到赤江县任土改工作队的队长,肩负着同样的使命,要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真正实现“平分土地”的愿望。
他的目光停留在那道缺口上,注意到缺口处残留着一些暗红色的物质。经过仔细辨认,他发现那是红军战士们用朱砂调和糯米浆进行修补的痕迹。尽管岁月已经流逝,但这些痕迹依然顽强地存留着,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屈的历史。
“吴队长!”通讯员小张的声音突然传来,打断了吴明信的沉思。他抬起头,看到小张正站在面前,手里拿着一份材料。“这是一份群众证明材料,”小张解释道,“里面提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吴明信接过材料,仔细阅读起来。材料中说,1933年,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队刻写组组长李有才曾在这个地方刻下了一些字。仅仅三个月后,他就神秘失踪了,从此杳无音讯。
吴明信的目光在材料上的文字间游走,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些字仿佛是李有才留下的最后信息,却又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在这时,一阵山风吹过,带来了一阵凉意。吴明信不禁打了个寒颤,他抬起头,望向远处的山峦。突然,他听到了一阵细微的滴答声,像是水滴落下的声音。他循声望去,发现声音来自石壁的裂缝中。吴明信好奇地走过去,仔细观察着裂缝。在裂缝的深处,他看到了半截毛笔,毛笔杆上刻着“李有才 1933.8.1”的字样。
这无疑是李有才失踪前留下的线索!吴明信心中一紧,他小心翼翼地将毛笔取出来,仔细端详着。这半截毛笔虽然已经有些残破,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吴明信的脑海中飞速闪过各种猜测,李有才为什么会在这里留下这半截毛笔?他失踪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半截毛笔是否能成为解开他失踪之谜的关键线索呢?
在赤江县档案馆里,吴明信站在高高的书架前,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心中充满了期待和紧张。他小心翼翼地翻动着那些厚重的卷宗,一页一页地寻找着他所需要的信息。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搜索,吴明信终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那本被收藏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土地法令》。这本法令已经有些年头了,纸张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吴明信仍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上面的条文。
他仔细地阅读着法令的第二条:“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山林、房屋,分配给贫苦农民。”这一条令让吴明信对当年的土地革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着,他又看到了第十七条:“对破坏土地革命者,经苏维埃政府审判后处决。”吴明信的目光停留在这一条上,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他继续翻阅档案,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这条法令执行情况的记录。果然,在档案的另一页,他发现了一段关于李有才的记载。
据档案详实记载,李有才在完成刻字任务后,亲自率领队伍如天降神兵般将恶霸地主周占元缉拿归案,并将其就地正法。此事件犹如巨石入水,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不仅因为周占元是当地声名狼藉的恶霸,更因李有才乃正义之士,果敢地采取行动为百姓除害。但李有才的职责是刻写标语,处决恶霸之事不应由他办理吧?这一事件却如沉睡多年的火山,在十多年后引发了另一个人的高度关注,此人便是吴明信。当他在仔细翻阅相关档案时,竟如发现新大陆般,突然惊觉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在 1935 年红军撤离之际,他竟然在国民党县党部的任职记录中,瞥见了周占元之子周明远的名字,如夜空中的一颗流星,划过他的眼帘。
吴明信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如果周占元真的被处决了,那么他的儿子周明远怎么可能会在敌对阵营中担任职务呢?这显然与常理相悖,也让吴明信对当年的历史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心中充满了困惑和不解。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他意识到,当年的事情可能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或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背后的故事等待着他去揭开。
就在他对眼前的谜团感到困惑不已的时候,突然间,一本破旧不堪、沾满血迹的《石标刻制记》从档案夹中滑落出来,仿佛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所引导。他急忙捡起这本粗糙的日记,仔细端详起来。这本黄裱纸写成的日记,纸张不仅黄而且朽,稍不注意就翻烂了,仿佛它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岁月沧桑。尽管纸张如此脆弱,那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辨,宛如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日志的一页,上面的文字立刻映入眼帘:“遵刻写队长赵怀中指示,记录刻写标语如下:1933 年 6 月,壁山坡上刻写争取苏维埃中国。”这行字虽然简短,但却透露出那个时代人们对苏维埃中国的热切渴望和坚定信念。接着,他继续往下看:“1933 年 7 月,佛尔岩平分土地标语开始刻写。”这短短的一句话,让人联想到当时土地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原来当年的刻写队还分了若干组,队长是赵怀中,就是吴明信的二叔。组长李有才,在这里刻写平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