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的军队停下之后,第一件事情却不是讨论如何才能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突袭是不可能的。这一带地势险峻,无法攀爬,又有高山阻隔,想要绕道而行,难度极大。
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往南边走,到汉中去。这也是张绣让张颌、阿古力、张燕三人去斜谷外挑衅的原因,就是为了刺激杨义,逼迫他出手。
张绣刚刚在外面扎营,司马懿,左慈两人便已经来到了南方。事实上,在张绣发动进攻的时候,杨义还没有得到这个情报,他们就已经穿过了斜谷关,向着南方而去。
汉中南郑县,原为张鲁之所,亦属本县之属。
郡守府中,张鲁正正在潜心研究着《道德经》,他正在认真地阅读着一本名为《道德经》的书。这是他最喜欢的东西,也是他想用这种方法把五斗米的教义传播开来。
大部分的事情,张鲁都是交给下面的人去处理。特别在汉中,他更不依赖官府,而以五斗米教为教众,以教规为准绳,加以限制。
汉中人民在张鲁的统治下,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尤其是前些年关中之乱,汉中境内有几万人沿此途径涌入汉中,从而大大地扩充了当时的人口。
“咚咚!”“砰!”
房门被敲响。
“进来。”张鲁道。
门外走进一位文质彬彬,不怒自威的中年人。他年近三十,面白无须,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师君!”他来到张鲁面前,抱拳行礼。
“师君”龙尘忽然叫了一声。
这是五斗米教派中,张鲁给自己起的名字。张鲁的部下,无论文武大臣,无不尊称一声“大人”,以示尊重。
张鲁抬起头,见着裴子云,脸上带着笑容:“伯文,怎么了?”
阎圃的名字叫伯文。这人叫阎圃,是张鲁最信赖的军师,也是张鲁的幕僚。
阎圃微微欠身,正色道:“我刚刚接到杨义在斜谷关发来的情报,张绣率领着一支七万人的军队,已经从长安出发,直逼斜谷关。”
“!”
张鲁闻言,顿时大惊,脸色大变。
“就是这里,张绣就在这里。”
张鲁吓了一跳,忙道:“当年我受了韩遂的挑拨,离开了南郑,走了汉中以西的阳平关,和韩遂汇合,进攻陈仓县。那时候张绣没有来找咱们麻烦,我也就算了,谁知道这张绣竟然还不依不饶。”
阎圃心想,如今张绣来攻,汉中当真是危险之极。张绣威是出了名的,任何一个人在他的大军面前,都会心惊胆战。
阎圃叹了一声,道:“大人不用多虑,这斜谷关雄峙,地势险要,而且围墙高大厚实。再加上镇守将杨义,老成持重,深通军略。有他坐镇,斜谷关必可固守,将张绣阻挡在外,阻止他向南方进军。”
张鲁点了点头道:“希望是这样!”
就在此时,外面又有人入内禀告道:“师君,张卫大将军驾临。”
这张卫乃是张鲁的胞弟,虽说在五斗米教派中并没有出过多少力,但身为其小弟,身份却是非同一般。
“请。”张鲁听后立即下了命令。
那名战士领命而去。
过不多时,张卫已穿戴完毕,大踏步而入。他的年龄虽较张鲁年小,却也是半斤八两。
张卫看到张鲁,立即抱拳一拜:“大哥!”
张鲁点了点头,道:“怎么了?”
张卫身为张鲁之弟,又有军职在手,自然是要谋一份大功。张鲁虽为汉中府尹,掌汉中大权,却喜好钻研五斗米之学,时常研习道教典籍,尤其是《老子》。
于是张卫便成为了张鲁手下的大将军,负责指挥大军。
张卫一脸激动的道:“老大,我刚才接到的情报是,张绣率领的军队,正往斜谷关而去。”
“嗯。”
张鲁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那老大有什么打算?”张卫说道。
张鲁叹息道:“张绣势不可挡,我等根本无法抵挡。所以,我才会下令,让杨义坚守在这里,永不离开。”
“兄弟此言差矣!”
张卫却是摇了摇头,表示反对。
张鲁问:“你的意思是?”
张卫把胸脯一挺,胸有成竹地说:"我哥哥在汉中颇有声望,五斗米道的教众也都跟着你。如果老大一句话,整个汉中的平民都可以加入到战斗之中,足以和张绣一较高下。我们现在人手不够,但人人都是勇士,个个都可以跟着老大混。我们有办法!”
张卫一拳砸在地上,接着道:“张绣大军压境,我不提倡防守,而是要先下手为强!在汉中,你以为你会惧怕张绣吗?”
阎圃一听,连忙道:“张统领,和张绣打起来,可不是什么好主意!”
“为什么?”张卫皱着眉头问道。
阎圃答道:“世人皆知张绣有多能打。当年,他在南阳击败曹操的军队,轻而易举。以一己之力,打败了袁绍。张将军,你打得过曹操和袁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