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材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基础力学参数,到轧辊的转速、轧制速度等实时工艺参数,“天河 X” 不断地进行着模拟和优化。
经过长达数周的持续运算,大量的数据结果如潮水般涌出。
团队成员们日夜坚守在计算机房,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时,马建工拿着几杯热气腾腾的咖啡走进机房,一一递给同事们。
看着蔡仲园几天没刮胡子的脸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胡子,几乎接近一厘米的长度。
不由得笑着说:“哈哈!看你这胡子长的,哪儿像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简直就像四五十岁的老师傅了。”
蔡仲园抬头看了看马建工,也笑着说道:“你也不照照镜子,好像你的胡子不长,还跟小青年似的。”
马建工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胡子茬,也不由得摇摇头苦笑了一下。
他走到蔡仲园身边,轻声说道:“行了,老蔡!喝口咖啡提提神,这几天大家都累坏了,但数据马上就整理完了,曙光就在前头。”
蔡仲园接过咖啡,感激地看了马建工一眼,点头笑道:“多亏有你想着大家,这咖啡来得太及时了,咱们再加把劲,一定要从这些数据里挖出有用的东西。”
他们的研发从六辊轧钢机起步。
六辊轧机,如HC轧机,通过轧辊横移和弯辊相结合的方式,改善板凸度和平直度的控制。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们的目标是更为先进的二十辊轧钢机。
在试制过程中,机械加工的精度问题成为拦路虎。
每一个零部件的尺寸精度都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到整台机器的性能。
蔡仲园整日泡在车间,与工人师傅们一起研究加工工艺,改进加工设备。车间里的噪声震耳欲聋,可蔡仲园和工人们仿佛充耳不闻。
他们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工作服被汗水湿透,又被车间的热气烘干,留下一片片白色的汗渍。
马建工则带领着团队,在办公室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力求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加工难度。
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他们反复推导、论证,图纸堆满了整个办公桌,地上也散落着揉皱又展开的计算稿纸。
一天深夜,马建工来到车间,看到蔡仲园还在专注地检查一个刚加工好的零部件,旁边的工人师傅已经累得有些站不稳了。
马建工走上前,拍了拍蔡仲园的肩膀说:“老蔡,都这么晚了,让工人师傅先回去休息吧,你也别太拼了,身体要紧。”
蔡仲园直起腰,揉了揉酸痛的脖子,看了看周围疲惫的工人,说道:“行,大家都辛苦一天了,先回去休息,明天咱们接着干。”
转过头又对马建工说:“你也一样,别在办公室熬太晚,咱们得保持好状态,这场硬仗还长着呢。”
液压系统的稳定性也是一大挑战。
轧钢机的液压压力系统,需要精确控制辊缝,保证轧制带钢的厚度精度。
一旦液压系统出现故障,整个轧制过程就会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蔡仲园和马建工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国内外先进的液压控制技术,对液压系统进行了反复调试和改进。
无数个夜晚,他们守在液压设备旁,眼睛紧紧盯着仪表上跳动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