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孙策背负着亡父孙坚的遗志,在袁术帐下寄人篱下,空有一腔热血与宏图大志却无处施展,内心的苦闷与不甘如汹涌的暗流,在他心中翻涌不息。
话说孙策心中委屈,放声音大哭。突然,有个人大笑着从外面走进来:“伯符,你哭啥呢?你爹活着的时候,可没少用我。你现在有啥拿不准的事儿,咋不问问我?跟我商量商量,哭有啥用啊!”
孙策一听声音,赶忙抬头一看,原来是丹阳的老熟人,姓朱名治字君理。这家伙以前跟着孙坚讨伐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贼寇,那可是立过大功的。又跟着孙坚在阳城打败董卓,勇猛无比。还帮陶谦打过黄巾军,经验丰富,是孙坚手下得力的从事官。
孙策赶忙请他坐下,一脸难过地说:“我哭是因为恨自己不能继承老爹的志向啊!老爹当年打下的基业,如今我却守不住,还得在别人手下讨生活。”
朱治听了,沉思片刻,说:“你咋不跟袁公商量商量,借点兵去江东,名义上是救你舅舅吴景,实际上是去成就大业啊。一直被困在别人手下,这可不是大丈夫该干的事儿。你想想,江东那可是个好地方,百姓富足,人才济济,要是你能在那儿打下一片天地,那才不枉你爹的威名啊。”
正说着呢,又有个人风风火火闯进来:“你们商量啥呢,我都知道啦。我手下有百十来个精壮的兄弟,先借给伯符你助助力。”孙策一看,原来是袁术的谋士,汝南细阳人,姓吕名范字子衡。这吕范长得那叫一个白白净净,跟敷了粉似的,身材还特匀称,看上去文质彬彬的。
孙策一看,顿时高兴坏了,赶忙起身相迎。三个人就一起合计起来。吕范皱着眉头说:“就怕袁术不肯借兵啊。他这个人,向来多疑,又吝啬得很,怕是舍不得把兵借给你。”孙策一听,一拍胸脯,自信满满地说:“我有老爹留下的传国玉玺,拿去当抵押,他肯定借。那玉玺可是个宝贝,袁术一直眼馋着呢,有了这个,他肯定心动。”
第二天,孙策就去见袁术。一进门,孙策就哭着跪在台阶下,那模样,要多可怜有多可怜。袁术奇怪极了,赶忙问他咋回事。孙策抽抽搭搭地说:“老爹的仇还没报呢,舅舅吴景又被扬州刺史刘繇追得紧,都快没地儿跑了。我老妈和家人都在曲河,肯定会被刘繇害了。我想跟伯父您借几千精兵,渡江去看看老妈,顺便帮舅舅一把。怕伯父您不信,我把老爹留下的玉玺押在这儿。”
袁术一听有玉玺,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赶忙让人把玉玺拿过来一看。只见那玉玺温润光洁,上面的龙纹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要腾空而起一般。袁术乐开了花,心想:“这可是个稀世珍宝啊!”嘴上却说道:“我也不是非要你玉玺,先放这儿吧。我借给你三千兵、五百匹马。等你平定了那边,赶紧把兵给我带回来。你现在名声还不大,不好掌管大军,我上表推荐你当折冲校尉、珍寇将军,你赶紧带兵出发吧。”
孙策谢过袁术,得了军马,带着朱治、吕范,还有老将领程普、黄盖、韩当,选了个好日子就起兵了。一路上军旗飘扬,士气高昂。
走到历阳的时候,迎面来了一队人马。领头的人看见孙策,赶紧下马。孙策一瞧,这人长得那叫一个帅,面如美玉,嘴唇红得跟点了朱砂似的,风姿潇洒,仪表堂堂,一看就是个不凡之人。再一聊,原来这人就是庐江舒城的周瑜周公瑾,是汉太尉周景的孙子,洛阳令周异的儿子。
当初孙坚讨伐董卓的时候,把家搬到舒城,周瑜和孙策同岁,还结拜成了兄弟。周瑜比孙策小两个月,一直把孙策当哥哥。孙策住在周瑜家道南的大宅子,两人还登堂拜见了对方的母亲,关系好得跟一家人似的。
周瑜这会儿是去看望在丹阳做太守的叔叔周尚,正好在这儿碰到孙策,两人一见面,那真是喜出望外,赶忙诉起衷肠。周瑜激动地说:“我愿意效犬马之劳,跟你一起干大事。你要成就大业,我肯定全力支持你。”孙策高兴得不行,一把拉住周瑜的手说:“我有了你,大事肯定能成!咱们兄弟一起,定能闯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