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第91章 重点适配项目

第91章 重点适配项目

这是头一次,一个来自村庄、未经学术加工的制度机制,以原样身份入选全国共识建设核心建议。

会议结束,陈鹏飞没留影、没受访,只是把随身带的制度轨迹档案留给了国家发改委一份,附了一句纸条:

“我们不是想上台阶,我们是想把规矩从地上捡回来。”

离开会场的路上,张浩兴奋地问:“鹏飞,这下咱是不是要被评上‘制度样板村’?”

陈鹏飞摇头:

“咱不要样板名头,咱只要一句话写在制度墙上——”

他提笔,写下:

“我们是制度的源头,不是制度的影子。”

“现在蜂窝制度火了,全国都来学。”

“但你知道吗?也有人借着咱们的名义,在县里申报项目、收咨询费、甚至开班教学——可笑的是,那些制度流程连个失败档案都没有!”

七月初,张玉英将一份“蜂窝培训通知”打印出来,重重摔在祠堂桌上。

通知上赫然写着:

“蜂窝治理工作法培训班,三天速成,掌握蜂窝制度精髓,结业发放‘制度管理顾问证书’。”

主办方,是某“乡村振兴智库联盟”。

而授课老师,根本不是蜂窝平台的任何成员。

吴凡气得当场拍案:“他们敢用咱的制度换钱,咱就敢把他们名单贴出来!”

“你知道最可怕的是啥?”张浩冷声插话,“有些村干部信了他们的套话,弄来一套制度模板直接往墙上一贴,说自己学了蜂窝模式,实际干的全是面子工程。”

“咱不出手,蜂窝迟早烂掉。”

陈鹏飞没有发火,只是说了一句:

“开榜,打假。”

……

三天后,蜂窝平台发布震撼公告:

《蜂窝制度打假通告》

正文开头直接了当:

“凡未通过蜂窝平台备案、未经轨迹审核、未留制度原始演化痕迹者,不得自称蜂窝制度使用方。”

通告中,附带三张清单:

?假借蜂窝名义举办培训班机构名单(18家)

?伪制度模板流通样本截图(34页)

?涉嫌违规收费推广“蜂窝制度简化版”用户信息(62例)

更狠的是,平台贴出原始音视频对比,展示“真制度”与“伪制度”的最大区别:

真制度有共议过程、有失败备案、有签字录像;伪制度全是PPT总结、领导批语、剪辑包装。

平台首页赫然出现一块新板块:

【制度打假榜】

所有假冒者信息实名上墙,一旦证据确凿,公开展示三十天,接受群众围观质询。

一时间,全网炸锅!

微博热搜#蜂窝制度打假榜#瞬间飙升第一。

评论区一片狂欢:

“第一次见制度还有‘山寨货’!”

“别的不说,敢贴打假榜的,是真牛!”

“有这份底气,才配当中国农村制度的样本!”

一些试图“蹭热度”的专家机构当晚紧急删帖,更有“蜂窝快训班”直接宣布停办。

与此同时,蜂窝平台也开启了新功能——“制度轨迹验证器”。

只要上传制度文件、议事过程、分账流程等,系统将自动比对是否与原始演化路径相符,一旦发现“模板套用”“数据伪造”行为,立即亮黄灯,限制推广。

网友笑称:“你想贴制度上墙?先过一关,别让陈家村贴你上墙。”

而真正懂的人却知道:

这不是打脸,这是护道。

制度,怕的不是质疑,怕的是“变味复制”。

……

当天晚上,陈家村祠堂内,陈鹏飞拿着厚厚一摞举报材料,沉声道:

“咱干制度,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让每个规矩都能在泥地里站起来。”

“你们以为咱这三年,写出来的是一份方案,其实是几十个被人骂过、被会议砸过、被群众摔桌子的流程。”

“咱能赢,是因为咱从来不怕被看。”

“但要是有人拿着咱的脸皮去骗钱,那咱就得让他知道——规矩,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演的。”

众人肃然。

张浩拿起红笔,在制度墙一角写下四个大字:

“敢抄,敢封!”

——这是蜂窝制度第一次不靠对抗外力,而是主动出击,清洗伪装者,护住根本。

而这一夜,全网评论刷屏:

“这是我见过最清醒的村庄。”

“当别人忙着出‘乡村振兴案例集’,陈家村在搞‘制度追责公开课’。”

“蜂窝制度,不是宣传品,是审查者。”

也就是这一晚,蜂窝制度真正完成了从“样板制度”到“治理品牌”的蜕变——

不再是一个好案例,而是一种无法剽窃、只能学习的“原始治理力量”。

打假风波平息后,蜂窝平台没有松劲,反而将制度防线推得更远。

陈鹏飞亲自主持,推出一项全新机制:

“制度签字人认证”

这项机制一出,全体制度建设者、执行者、议事人、审核人,皆需实名确认、留痕归档,平台为其颁发唯一编号的“制度签字人证书”。

“从今往后,谁敢改一条制度流程,谁就得签名;谁签了名,就得为它的生死负责。”张玉英语气铿锵,“咱不是在搞干部问责,咱是在搞制度负责。”

更关键的是,平台同步启用“制度责任卡”。

凡新建制度,卡片上要写明:

?谁提的?

?谁参与的?

?谁反对过?

?谁执行的?

?谁承担失败后的修复义务?

一条规矩,从出生就被写上“谁养的”。

吴凡拿起责任卡当场感叹:“以后村里谁再说‘不是我弄的’,咱一翻这张卡,就知道谁拍的板。”

这套机制上线,不仅提升了蜂窝制度的可信度,更真正完成了一件事:

规矩第一次有了“人脸”与“责任指向”。

陈鹏飞深知——治理不能靠规矩走天下,得靠人认规矩。

于是,他提出了更大的设想:

“百村制度共创计划”

目标很简单:

从全省挑选一百个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乡村,用蜂窝机制为基础,逐村共创属于它们自己的制度。

不是复制陈家村,而是让它们生成自己的蜂窝版本。

这个消息一出,全省轰动。

短短五天,就有一百七十多个村报名,蜂窝平台最后选出其中一百个试点村,分为:

?工分型村(以公共劳务为主)

?产权型村(以山林、水利、田产归属为主)

?信用型村(以群众信任投票为驱动力)

?融合型村(产业+共治结合)

这次,陈鹏飞亲自带队,开始一条制度布道之路。

第一站,是最穷的落石沟村。

村里以前年年争补贴、月月吵分地,谁是村主任就意味着谁管账,没人信制度,全靠人情撑着。

陈鹏飞只带了一个本子,进村头第一句话就问:

“你们村账怎么分?”

村支书苦笑:“谁吼得响,谁家分得多。”

“那现在谁家最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拥有陆海空三军你叫他们土八路不是逼我走吗,我走你抱我腿干嘛!都市修仙:我以一剑证长生山野小神医,快活又无敌重生90年代,从混混到商界狂龙穿成六零极品老头,开局拿捏白眼狼!我就开个超市,省里怎么来人了永夜白皮书华娱:从吐槽开始穿越,从混乱进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