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就拍品的数量而言拍卖会看似已经接近尾声。
不过那只是看似,在世界起源之中可是大不相同。
实际上参加过拍卖会的朋友都知道,价值低的拍品通常会放在后面,价值较高则会放在中间,而呼声最高价值不菲的拍品将作为第一件出场。
是的你没看错,正好和聚缘阁拍卖场相反。
其实应该说是聚缘阁和其他正常的拍卖会相反。
所以通常的拍卖公司是把预计成交最好的优质拍品放在拍卖的开始之处,然后在将预计成交在中等价位的拍卖品放在中三分之一处,而将中等质量以下的拍卖品放在后三分之一处。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里就要提到一个理论
——博弈论一套研究互动决策行为的理论,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思维模式,或者说套路。
作为现代经济中十分活跃的一项,拍卖过程充满了竞争和博弈的现象,它包含着竞买人与竞买人之间的博弈、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的博弈,以及拍卖人与拍卖人之间的博弈。
通俗点来说就是买家和买家之间买家和卖家之间,卖家和卖家之间都存在博弈。
某位曾经这样说道:“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那为什么拍卖公司和世界起源的聚缘阁做法不同呢?这里先要引用一个小故事。
某日,一名德高望重老师的三个弟子向他求教: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他们带到一块瓜田,要求他们沿着田埂直线前进,不许后退,而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个最大的西瓜。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个又大又饱满的西瓜,高兴地摘下了。但是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瓜比他摘的那个更大,但他只能遗憾地走完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西瓜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瓜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只好将就着摘了一个半大的西瓜。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瓜田全程的1/3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西瓜,再走1/3路程时验证和调整刚才的划分,等走到全程的最后1/3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个饱满的西瓜。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的那一个,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可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了。
事实证明,选择最佳目标的搜寻策略,就是在冷静地比较若干样本后,选择下一个优于样本全体的那一个,失去最佳选择的风险约有1/3。
在拍卖场上也经常碰到相似的问题。
比如,一些相似性质但又各有不同的拍卖品的连续拍卖。
像是一定数量的汽车、房产的拍卖,商业摊位承租权的拍卖等等。
当买家遇到这样一连串的相似拍卖品的拍卖时,通常会问出很多问题,例如:
如何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拍卖品?
买家是先买呢?
还是在过程的中间部分时买呢?
还是到拍卖的最后阶段再买?
后面的拍卖品会拍得比前面相似的拍卖品价格要低还是高呢?
竞买人何时“出手”为最好呢?
而拍卖行又如何安排拍卖品的顺序和价格最为适宜呢?
根据刚才第三个弟子的方法,可以这样来安排竞买:在总拍品数的前三分之一处,主要是考察和分析,找出价位之间的关系,同样问自己几个问题。
最高价位是哪个?
最便宜的价位是哪个?
平均价位大致是多少?
等到拍品数量的中间三分之一时,与前面三分之一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相差不多,若有提高或减少均可以再将前三分之一的最低价位进行适当调整。
在竞拍到拍品数量的后三分之一时,竞买人就可以把成交的心理价位定在前三分之一的最低价位或者中三分之一的最低价位的调整价位就可以了,此时往往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拍卖品!
那拍卖公司如何来应对呢?
如何让这些数量的拍卖品的成交最大化呢?
首要的一点,是把预计成交最好的优质拍品放在拍卖的开始之处,然后在将预计成交在中等价位的拍卖品放在中三分之一处,而将中等质量以下的拍卖品放在后三分之一处。
这样就能在开始利用优质拍品的稀缺性吸引有实力的买家竞买而将最高的价位找出来,然后用中等档次的拍卖品形成最低价,这些结果会对后面的拍品定价形成一定的“标杆”作用,而有利于将拍卖品的整体价位带高。
即使竞买者都去关注后面的拍卖品时,也会由于后面的拍卖品所剩不多而形成抢购,形成拍卖价位在最后阶段的提升,将利益最大化。
不过呢,在聚缘阁的拍卖和常规的拍卖有些区别,从内容、品类、形式、受众群体和消费的供求关系来说都有着差异。
最大的差异就是利益性。
系统会用这种方法来促进消费,成交以后的手续费也确实是按照成交的价格按比例收取。
但是在拍品鱼龙混杂种类繁多的游戏当中,聚缘阁更希望给各位玩家一种合理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