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番客道,里长正要作别,苏晓拦下他,问道:“村里吃水,浇地,用的什么水?”。
“那东拉河的河水呀”,里长一愣,惊讶地看着苏晓,搞不明白他为何要打听屯子上的水源。
“我看东拉河西高东低,河水顺流而下,水流很急,为何不修上一座水车,把水引到村子上来,蓄上河水,方便村民用水,还能灌溉农田”。
何三深听了两眼一亮,但很快又暗了下去,唉声叹气道:“哎,你个娃娃到是聪明,可这修造水车,引水入村,可是大工程,得要去宁阳镇请来工匠,师傅,还要买上材料,我们上牛屯子那来的那么多银钱”。
“可让乡亲们自己营造?如何?”。
“咦,狂言”,里长瞪眼叫道:“你当这修造水车是那么容易的,我们这些乡野村夫只懂得耕田种地,没那个手艺呀”。
送走了里长,方婆便开始生火做饭,有了何三深送来的狍子肉,晚上算是能开荤了,来了这大明朝这些时日,除了中午那几块硬得如石块一般的腊肉干,就再没沾过荤腥,可把苏晓给馋坏了。
新鲜的狍子肉,把柴火填的旺一些,蒸出来的肉又红又亮,飘着香气,溢满了整个茅草屋。苏晓迫不及待得捡了一块,塞进嘴里,味道还算不错,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老三,我要盐,再来点辣椒沫”。
盐和辣椒,对于大明朝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奢侈品。食盐是朝廷授权盐商,垄断经营的,要收取巨额的盐税,普通百姓的用盐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严格的限制,甚至每个村子里都设有管理盐配的里长,尤其在这辽东的边地,食盐更是个金贵的东西,一般百姓吃盐是很难的。
而辣椒则更是个稀罕玩意了,嘉靖三十九年才从海上传入中国,流传在南方各地,北方百姓怕是都没见过这种东西。
“你吃的还挺全”,老三虽然发了句牢骚,但苏晓的手里还是多了一把盐粒和辣椒沫。
“这是那来的这么好的精盐”,方婆看着苏晓手中的食盐,失声惊呼道。
“唱戏时大户老爷赏的”。
阿土似乎对苏晓手中的辣椒更感兴趣,“大拐哥哥,这是什么?”,他看着红彤彤的辣椒问道。
“这东西叫辣椒,可是好东西,撒在肉上,吃进嘴里,保证你忘不了”。
吃了一块撒了辣椒和精盐的狍子肉,阿土顿时涨红了脸,吐着舌头到处找水喝,上蹿下跳得在屋子里来回蹦跶。但鼓足胆子,再吃上两三块后,辣味和新鲜狍子肉组合在一起的味道便让小阿土折服了,辣椒与从未体会过此般味道的味蕾,产生的化学反应简直难以言表,这一顿饭吃得三个人欢天喜地,就连老三都禁不住嘀咕道:“这东西真有这么好吃吗?”。
待到第二天一大早,方婆带着阿土在打玉米粒,然后将玉米粒倒进石磨里,碾成粗玉米面,便能交上今年的公粮了。苏晓打了招呼,啃下方婆准备的黄面馍,便急匆匆得跑到了东拉河的岸边。
昨天苏晓在这里已经看了好半天,心里早就有了主意,东拉河的水位有落差,只要能在河边建起一座水车,再搭建引水渠,便能将河水引入到村子中,挖上一口蓄水池,村民就再也不用耗费劳力天天挑水,更重要的是,年景不好的时候,还能灌溉农田。
“老三,给我造个水车出来,乡亲们便能吃上水了,到了年份不好的时候,还可用来灌溉农田”。
“不行”,老三回应。
“这可是行善积德的事,你总要发发神通了吧”。
“你这是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我可是一根有原则的魔法手杖,不过嘛,你也是为民谋利,但是,要想丰衣足食,你得自己动手”。
话音刚落,苏晓只觉得眼前一花,竟然从天上掉下来一本淡黄色的小册子,上面写着几个小字:“小型,简易,农用水车修造指南,作者:老三”。
我去,一万只草泥马在苏晓的眼前奔腾而过,真是不扶墙,就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