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鱼儿,你这剧有没有打算开第二部的。”显然梁竞对于这第一部的剧情已经如此期待了,是询问陈安隅。
这点陈安隅听了却是笑着摇头:“暂时是没有的。”
但少年包青天是有第二部的呀。只是陈安隅还是那句话,就是这个剧应该是没多大必要让他拍第二部的。
毕竟如今多年过去,重温经典,蓦然发现,少包2的口碑之所以差这么多,第一部男主早就给给了我们答案。
他曾经提到过拒演少包2的理由:跟制片人签了合约,本来要拍3部的,前提条件是‘我对剧本要认可’,第二部剧本拿出来的时候,觉得跟他预期的相差太多了!
幕后的真相是不是如他所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荧幕上看到了他说的这个“事实”。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实”让少包2的口碑差这么多呢?
第一点、“廉王与我娘的二三事”的前传后续太长
以前看剧的时候没有弹幕,如今重温老剧,陈安隅往往喜欢把弹幕也打开。
重温的时候,有两个弹幕,让人印象深刻:“七集了,一点正事没干”;“三廉王与我娘二三事”。
“二三事”这词,还得追溯到第一部中,包拯到京赶考时,他们逛街看到的那些话本故事。
少包2的两个沉重事实:剧情拖沓、非必要故事铺垫太多。
少包2中的第一个案子,是花了10集才真正解开谜题的,而这中间,穿插了太多“外围”的东西。
不必要的人,不必要的情节以及不必要的镜头,都占据了太多的故事时长。
“横陇决堤、宫中疫病、展昭跟东洋人的对战、书院学生盗窃案、官府积压案子处理、包拯钱包丢失、三廉王几次被刺杀、小蜻蜓身世之谜、公孙策投靠襄阳王、边境战事起、太监禁军对决……”
看着乱糟糟的案情,硬生生地用包拯一个人去串联,显得故事剧情分散,让人抓不着重点,有摸不着边的感觉。
而就在包拯跟小蜻蜓围绕着她的身世之谜,她偷钱包的故事在转的时候,已经有失明危机的公孙策,已经找了襄阳王共事,并全心全意地追查真相去了。
一言以蔽之:小蜻蜓戏太多了!
作为一部悬疑推理剧,少包1是6集一个主题故事的体量,完全情景剧的模式,用包拯的成长和楚楚家族隐居的幕后真相作为暗线,配合着案子的进展和故事的推理进程。
而少包2,则居于情景剧跟普通连续剧的中间模式,剧集之间的关联性看着是强了不少,但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前后关系,人物跟人物之间的关联,反而刻意不少。
举个例子,关于小蜻蜓的身世之谜。
前面花费了不少功夫做铺垫,从行素被害,到三廉王在皇家猎场被暗杀,到自己去小树林被刺杀,到自己去小树林被二次刺杀,到三廉王设局误导包拯刺杀真凶,到包拯和小蜻蜓设局试探三廉王……到三廉王说出自己19年前的“虐恋故事”,再到最后和女儿相认相处,去李如的墓前忏悔。
这个过程按照剪辑的时长加起来,不低于2集。
这前传,这后续,都集中在一个本就复杂的案子中,一下子跟倒垃圾似的全倒出来,就已经完全遮盖了第一个案子的所有光芒。
给大家“注水”的错觉。
有人开玩笑说:包拯忙着泡妞,公孙策忙着查案!
这句话,其实就是开头十集里,无法否认的事实,故事以“英雄本色”作序,其实就是以贪污舞弊案为背景和重点。
可瞅瞅上述内容里,只有“横陇决堤、宫中疫病、公孙策投靠襄阳王、边境战事起、太监禁军对决”这几个跟“贪污舞弊”案有关。
很显然,不论是前面包拯的心态变化历程,还是小蜻蜓跟包拯之间的钱包真相,身世之谜,甚至是后来的陆湘湘的屡次试探,都显得多余而无趣。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导演有心给包拯和公孙策各自组CP,所以将着眼点落在小蜻蜓和陆湘湘身上。
这也是“老规矩”了,第一部中,楚楚就是对应的包拯,庞飞燕对应的公孙策,可差别在哪儿呢?
差别在于,少包2的人物塑造上,太着急了!
第二点,人物设定扁平化,演员演技不够
有句话不假:演技不够,颜值来凑!
从某些角度看,陆毅的颜值确实不低,小蜻蜓也挺好,但这条规律,也不全对,至少,在少包2里,不见得实用。
少包2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太着急了,角色设定过于扁平化,如果这是剧本的锅,那么演员呢?
没能从演技上力挽狂澜,也是演员的问题。
仔细对比过前两部的人,其实都知道,少包系列的剧,以包拯为主,公孙策和展昭为辅,再加上他们身边的几个人关键人物,便是一个侦查小团队了。
少包1中是5人组合,分别是包拯,公孙策,展昭,凌楚楚,庞飞燕几个,他们的出场,其实是很讲究的。
率先出场的是诗书风流的大才子公孙策,而后才是包拯,包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对案子感兴趣,公孙策自命清高,对包拯瑜亮情结挺强。
其他的人物,都是随着剧情推进慢慢出现,并不会有喧宾夺主的错觉。
凌楚楚在第一个案子中,戏份不算多,展昭在书院的部分出场,奶萌奶萌的,很吸睛,庞飞燕在隐逸村中出现,咋咋呼呼的,也很有记忆点。
对于人物的性格,处事动机,行为模式,都塑造的丰富,有理有据。
就以庞飞燕为例,她本是太师千金,从小出入于宫廷,娇纵任性,对宋仁宗都敢直言不讳,可她的骨子里却又是柔软的,温暖的。
作为一个庶女,失去生母的时候年纪还小,不记事,但她也是一路顺遂着长大的,在父亲,姐姐的呵护下,她一样懂人情世故,人心不古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