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 第412章 穿越十年大事记

第412章 穿越十年大事记

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再回首天荒地老。

当张绣又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建安十二年。

不知不觉,张绣穿越到这个世界已经整整十年了。

这五年发生了许多事情。

河北战场,曹操依旧还在跟袁绍相持。

正如张绣所料,有诸葛亮在冀州运筹帷幄,曹操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纵然他有荀彧、荀攸、郭嘉、许攸、程昱等诸人相助,自身也是极富能力,但在面对诸葛亮+田丰+沮授的组合却没能占到便宜。

如果不是这几年大力推行的屯田法为他提供了充足的粮草,袁绍的实力也因为官渡之战和仓亭之战被重创的话,这场战争恐怕他要面对更多的困难。

晓是如此,在跟袁绍对峙的这五年间,曹操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只是把青州、幽州、并州三地的防线压缩了不少。

可防线压缩的越厉害,曹军进一步取得战果的难度就要比以前更难上几分。

时至今日,幽、并、青三州已经处于全面守势。

偏偏这三州看似已经处于全面劣势,偏偏韧性十足,让曹操极为头痛。

可如果自己集中力量攻其一州,其他两州又能及时支援。

曹操麾下的谋士几度欲要智取,却都被诸葛亮、田丰、沮授识破。

正是这五年的时间,让诸葛亮这个年轻人声名鹊起,诸葛孔明之名如今已是响彻北方大地。

曹操纵然恨得牙痒痒,也是无可奈何。

不过曹操也不是没有收获,这五年让他对汉王朝的掌控力度更强,朝堂之上已经听不到反对他的声音了。

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他治下的豫州、兖州、徐州发展势头不慢,已经渐渐和袁绍治下的河北四州拉开了差距。

官渡之战前,田丰、沮授都劝袁绍应该跟曹操打持久战,而不是寄希望于一战决胜负。

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持久战还是速战,曹操都已经不再担心了。

只要再给他五年时间,磨都能把袁绍给磨死!

南方战场,孙策也没闲着。

经过这五年的时间,他基本上平定了江南境内的山越,将他们所属势力统统赶到了深山老林之中。

如果不是扬州的江北二郡和隔江而望的徐州广陵是张绣势力范围,恐怕他早就趁着曹操无暇他顾之际朝这两個地方伸手了。

不过孙策毕竟是孙策,答应了张绣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

即便麾下众人多次撺掇,孙策依旧不为所动。

他按照跟张绣的协议,将目光放到了更南边的交州。

在一边对江南区域加大开发的同时,一边已经准备派人跟士燮(xiè)接洽了。

如果可以的话,他自然还是希望能够像当初得到豫章那样不动兵戈就得到交州。

不过交州毕竟不同于豫章郡,此乃是一州之地,士燮的势力又是根深蒂固,孙策要像豫章那样不费一兵一卒拿些交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经常容易被人忽视的辽东地区也发生了一些事情。

在辽东自立王国整整十二年的公孙度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初平元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

不久之后,公孙度见中原地区因董卓之乱使汉王朝无暇他顾,立刻抓住机会,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交州的士燮好歹还是听调不听宣,公孙度则是直接将独立汉王朝的野心展露无疑。

不过他在辽东自立王国以后,并没有急于加入中原大战,而是把目光放到了国外。

公孙度的目标是高句(gōu)丽。

高句丽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

此时的高句丽正当新大王伯固在位,其在过往数十年内多次与汉军交战,攻掠汉边高句丽诸郡。

公孙度向东出兵,打的高句丽大军哭爹喊娘,最终被彻底打服。

之后新大王便派遣大将协助公孙度,一同剿灭富山贼寇。

尝到了殴打弱者的甜头以后,公孙度又遣柳毅越海并青州东莱诸县,命之为营州刺史,完全控制了今渤海和黄海的通道。

随后又西败三郡乌桓,荡平辽东西界,东并玄菟、乐浪。

为了牵制高句丽等国,他还嫁宗女给夫余王,使之忠属于己。

到了这个阶段,公孙度已经成为了东北亚事实上的霸主。

曹操为拉拢公孙度,任命他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

然而公孙度在辽东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所以不屑地说道:“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干什么啊!”

于是将印绶藏于武器库中。

直到建安建安九年,公孙度去世,长子公孙康继承其位,顺手将永宁乡侯封给了弟弟公孙恭。

东北的话事人在悄无声息之间发生了转移,西北却还是老样子。

韩遂、马腾面和心不和,甚至马腾一度都产生过想要投降曹操的心思。

不过因为张绣出身凉州,又因为在成亲的时候跟韩、马二人都产生了交情,所以在他的几次调停下,两人最终还是保持住这种微妙的平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斯教那来自东方的硬核小娇妻宝可梦日常记小南,红缨不在的时候我最爱你规则怪谈:诡异问你咋又回来了星铁:我的逆天选项斩神:我是奥特之神?港综:最强嚣张恶霸与恶同眸开局之父母被赶出四合院世间不平事,自有人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