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儿,听说朝廷的大将军去了?”
话说这日,正在跟张绣温存的邹氏突然问起了这件事情。
她知道这件事情并不奇怪。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纵然逢纪、审配、袁尚百般遮掩,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蛛丝马迹暴露,面对众人质疑的三人团最终不得不宣布了袁绍的死讯:
大汉王朝邺侯、大将军司马、汝南袁氏杰出代表、反抗董卓的急先锋、大汉王朝的忠实守护者,袁绍袁本初,因病医治无效,在邺城去世,享年59岁。
袁本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对大汉王朝的无限忠诚,对治下四州人民鞠躬尽瘁,他的逝世,是大汉王朝的重大损失。
当然,这只是对外公布的内容。
诸葛亮送给张绣的消息比这详实许多。
在诸葛亮看来,袁绍死的有些蹊跷。
他没理由不怀疑。
袁绍虽然比曹操还要大七八岁,但身子骨却还硬朗着。
虽说官渡之战后他曾有过吐血昏厥的经历,仓亭之战后病情还曾经一度加重,但张绣在最后时刻力挽狂澜,改变了他的命运。
随着这五年的调养,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好了。
原本诸葛亮对相术也是略懂,据他观察,袁绍的头顶原本的确是死兆星在闪耀,啊呸,是阴云密布,被死劫之云所笼罩。
但在五年之前,劫云就已经消散了。
甚至年初听闻张绣生了张厚以后,袁绍还十分开心地找到诸葛亮,请他代为表达恭喜之意,说是等孩子百日还要派人去贺喜。
可在这种时刻,他居然就这么病故了?
这样的结果称一句暴毙一点都不为过。
随着诸葛亮的不断调查,事实也一点点被他还原出来。
大概在一个多月前,袁绍曾经受了风寒,出现了一点症状。
袁绍戎马大半生,根本没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
其他人亦是不以为意。
但实际上自那以后,袁绍的身体就一直没有好利索,时断时续就会出现发热发凉的情况。
但症状依旧不明显。
直到某日,原本正在跟家人吃饭的袁绍不知为何,忽然吐血数斗,昏倒在地。
刘夫人和袁尚慌忙将其救入卧内,又请来大夫。
结果大夫一看便说袁绍是旧病复发,药石难治。
眼见袁绍病势渐危,刘夫人便让袁尚速请审配、逢纪至袁绍榻前,商议后事。
此时的袁绍已经到了只能以手示意而不能开口说话的地步。
于是刘夫人便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显甫可继后嗣否?”
袁绍艰难点头,审配见状,便就榻前写了遗嘱。
等袁绍强撑着安排完一应事情,最终翻身大叫一声,又吐血斗余而死。
一代枭雄就此离世。
这便是袁绍死亡的整个过程。
对此诸葛亮和张绣倒是都没有怀疑。
根据两人之前的了解,袁绍虽然表现的犹豫不决,但心中的确是属意袁尚来做他的接班人。
如果逢纪和审配当时在袁绍临死的时候能够让诸葛亮等人也来到塌前做個见证,那么袁尚现在要面临的情况还会好上一些。
可惜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在袁绍死后还没有公布死讯的那几天,刘夫人便将袁绍的五名宠妾尽数杀害,因为担心宠妾家属报仇,也一并收而杀之。
审配、逢纪则是根据袁绍的遗嘱立袁尚为大司马将军,领冀、青、幽、并四州牧。
这整个过程中依旧是瞒着张绣留在冀州的诸葛亮等人。
直到袁绍多日不曾出现,诸葛亮又一再追问,审配等人终于正式公布了袁绍的死讯。
袁尚、审配、逢纪等人主持丧事,同时遣使向青、幽、并三州报丧。
对他们的这种做法,张绣和诸葛亮的评价相同:
一群蠢货。
无论是出于狭隘的门户之见,还是出于对张绣的防备心理,他们在整件事情中错失了好几次机会。
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把这件事情告诉诸葛亮,就算是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也会协助他们扶持袁尚为主,顺带着还能调查真相。
如果在袁绍死前能让代表张绣的诸葛亮去袁绍塌前做个见证,亲眼看到袁绍同意支持袁尚的事实,也不算是太迟。
哪怕这他们错过了这两次机会,在还没有公布袁绍死讯,被诸葛亮上门质问的时候能够果断承认也好。
可他们做了什么?
密不发丧,结果就用这段时间去了杀了袁绍的宠妾?
简直是……
诸葛亮觉得用愚蠢如猪来形容,都是对猪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