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一句题外话。
诸葛亮之所以不用愚不可及来形容,是因为出自《论语》的成语在这个时代还是本意,指的是为人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
它是一个褒义词。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荀攸的时候就用了愚不可及这个词。
但后来这个词语的词性却发生了改变,意思是愚蠢到了别人比不上的地步,直接就成了一个贬义词。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是空穴来风,原本比喻消息和传闻的产生都是有原因和根据。
结果用错的人多了,就变成了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的意思。
比如人尽可夫,原本的意思是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而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夫不能与父相比。
但后来就变成用以形容不守贞节的妇女或指过皮肉生涯的妓女。
再比如卧龙凤雏……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也许有朝一日,七月流火会被用来形容天气炎热,烟视媚行会被用来形容妖冶淫荡,差强人意会被用来形容不能让人满意吧。
书归正传。
袁绍身边人的愚蠢让诸葛亮又气又怒,却又无可奈何。
只是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尽力补救。
之前在确定袁绍已经死亡的时候,诸葛亮便将这个消息一式三份,除了告诉张绣之外,也同时传达给了青州的纪灵、张郃,幽州的田丰。
由张绣花费十年建立起来的谍报网络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起袁尚他们的消息传递方便了不知道多少。
这也让诸葛亮愈发感慨,能够像主公这么重视情报的人着实不多。
目光长远,非常人所及。
在袁绍的死亡被公之于众以后,诸葛亮再度将自己的安排部署一式三份分发三地,又火速让安排甘宁、太史慈做好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变故。
并且还要在同时着手调查袁绍真正的死因。
诸葛亮始终不肯相信,袁绍是旧病复发而死。
今年的他已经二十六岁了。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这一年他刚刚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隆中,正式出山入幕。
但在这个世界里他在十八岁那年就被张绣给提前弄出来了。
在经历了整整八年的磨砺以后,比起历史上刚刚出山的另一个自己理论知识可能会显得薄弱一些,但实践经历简直就是吊打。
诸葛亮习惯于在事先准备好应急预案,将能够想到的种种情况尽可能安排妥当,这样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能留出充足的余量来处理。
这一点跟有急智又擅于处理紧急问题的贾诩正好相反。
接下来的事情的发展正如张绣和诸葛亮所料的那样。
袁绍的死讯一经公开,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别说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就是整个河北四州都乱了套。
就连邹氏都开始关心起这件事情了。
“不错,袁本初去世了。”
虽然数日之前就已经通过诸葛亮提前知晓了此事,但此时听到一向不怎么关心军事的邹氏也说起了这件事情,张绣不禁有些唏嘘。
通过自己在冀州跟袁绍相处的短暂时光来看,这人还是不错。
虽然有诸多缺点,但身上却不乏人味。
更有当年在朝堂之上对董卓拔剑相向,说出“吾剑也未尝不利”这样霸气外露的高光时刻。
原本以为他也像祢衡、孙策、文丑等人被自己续命成功,没想到最终还是寄了。
不过总算也是多活了几年。
“妾听闻河北四州百姓得知其死讯,皆是悲痛万分、市巷挥泪。”
“确有此事。”
这也是张绣对袁绍印象颇好的原因了。
跟祸祸了南阳又跑去祸祸两淮,把治下的人民群众搞得怨声载道,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弟弟袁术相比,袁绍简直好太多了。
“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不知这乱世何时才能结束。”
“快了。”
张绣轻抚着邹氏的秀发,“那一天就快到了。”
“啪!”
邹氏一把打掉了张绣那胡来的左手,瞪着眼睛看向他:“又想趁机乱摸?”
“情不自禁。”
张绣收起在邹氏翘臀上的手,朝她无赖地笑了笑。
如今的张绣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稚嫩的萌新,脸皮厚度与日俱增,对于邹氏的这种态度根本不以为意。
反正他跟邹氏的心意双方都心知肚明,邹氏也默认了自己这种亲昵的举动。
只是纵然她与张绣的关系已经变了质,但却始终坚守底线,不让张绣踏出那最关键的一步。
因为她心里清楚,一旦两人踏出了那一步,那么自己对张绣就再也无法设防,可以说是任其施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