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
袁尚一听郭图居然想让审配和逢纪去袁谭军中,下意识便反对道:
“吾亦欲仗此二人早晚画策,如何离得!”
袁尚的水平虽然还不如他老子,但他却有自知之明,心知自己的武勇尚可,但智谋方面离了谋士那是真的不行。
然而郭图这一次却表现的十分坚持:“若不能离二人,然则于二人内遣一人去,何如?”
袁尚面对代表着长兄的郭图,到底还是不够有底气。
最终被郭图拿捏住,不得已只能答应下来。
如果张绣就在附近,一眼能够看出郭图的意图。
这货从一开始就没有想着把审配和逢纪都能要走。
从自古至今,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所以郭图最初会对袁尚说把审配和逢纪都要走。
等到袁尚强烈反对的时候,这才退而求其次,说出自己真正的意图,让袁尚二择其一。
袁尚果然答应下来。
不过袁尚倒也没有傻到那种地步。
考虑到此行可能会有危险,所以到底还是没有直接指派,而是让审配、逢纪二人拈阄,谁拈着谁就去。
突出一个听天由命。
结果跟审配相比,最终还是逢纪的人品要差一些。
不幸中标以后,他本人亦是无话可说。
于是袁尚就让逢纪带着车骑将军的印绶和郭图一起跟随前往袁谭军中。
在他看来,这件事情就算是完美解决了。
直到两人离开,诸葛亮才通过其他渠道得知了这件事情。
他抬首望天,半晌无语。
良久,他幽幽说道:“我,从未见过有如此愚蠢无比之人!”
他知道袁绍的几個儿子不争气,可没想到他们居然会这么不争气。
袁绍刚死,外敌尚在,这就开始内斗了?
你们好歹先齐心协力打退了曹操这一波进攻再说啊!
还没有一点大局意识了!
事到如今,他也只能让人请来沮授,试图再挣扎着补救一番。
沮授听诸葛亮说了袁尚的所作所为,同样是半晌无语。
对于袁绍暴毙这件事情,他大概是全军最伤心的那批人之一。
倒不是说刘氏、袁尚、审配、逢纪等人对袁绍没有付出真心。
只不过他们终究还是要操心袁尚继承袁绍势力的诸多事宜,难免因此分心。
如果沮授还在袁绍麾下,估计情况也差不多。
只是他如今身在张绣阵营,反倒了无牵挂,十分单纯地为袁绍痛哭了一场。
哭过以后,又看到袁尚等人的种种行为,他对袁家的那点情意也就彻底消散了。
此时的他对袁氏再无一丝留恋。
对他来说,现在要做的只有两件事情:
其一,配合诸葛亮查清楚袁绍死亡的真相。
其二,在接下来袁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被曹操消灭殆尽的过程中,尽可能帮助张绣获取更多利益。
第二目标的优先级要在第一目标之上。
此时听诸葛亮说了袁谭和袁尚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情,沮授先是一阵无语,随即冷笑一声道:
“昔日袁本初令诸子分立,吾便认为此乃取祸之道,故谏曰:
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
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
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
诸葛亮突然感觉沮授说话的口气跟以往大不相同,就仿佛跟变了个人似的,心中不免觉得奇怪。
但听到他这话便连连点头,“公与大才,此言可谓一语中的,然则袁本初不听?”
对于袁绍的固执,诸葛亮已经深深领教过了。
沮授叹了口气,缓缓说道:“绍曰:‘孤欲令四儿各据一州,以观其能。’”
诸葛亮:|(*′口`)
虽然早有所料,但听到沮授亲口说出来,诸葛亮还是大汗。
却听沮授继续说道:“自那时吾便知祸至此始矣,如今看来果不其然。”
诸葛亮闻言更是无语。
纵然以他的才智,都产生了一种带不动的感觉。
沮授早早就看出了诸子分立的害处,可袁绍不听,他又能有什么办法?
诸葛亮定了定神,对沮授说道:
“今袁尚、审配等人凡议要事,均不告知我等。
是以此事亮亦方才得知。
素闻公与和审正南有旧,故亮欲请公与请往说之,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