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朝着诸葛亮拱了拱手,郑重地说道:“固所愿耳,不敢请也。”
在安排沮授去跟审配谈心谈话以后,诸葛亮又召来甘宁和太史慈,细细询问了近期军中的形势。
听到两人回答,他不禁深深皱起了眉头。
袁绍不听人劝这一点虽然让他极为无奈和不满,但不得不说,只要袁绍还在,河北四州的势力就还能拧成一股绳。
可如今袁绍一死,曹操甚至没有兵临城下,就已经出现了军心涣散的情况。
张绣留在河北的兵马士气倒是没有受到影响,可在这样的大型战役中,他们这些人马能起到的作用却十分有限。
况且袁绍虽然不听劝,但对于他们这群人的态度却要远胜现在的袁尚,至少凡事必然会让他参与,并且还要听一听他的说法。
只是最后往往不会采纳。
袁尚现在则是干脆将他们排挤在外,别说不听劝,甚至连旁听的资格都不给。
现在给诸葛亮的感觉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强头风。
我太难了!
“军师莫急,但叫慈有一千人马,定可护得军师周全!”
“请军师拨给吾一百人马,宁愿前往曹营夜袭,为军师分忧!”
听到太史慈和甘宁争先恐后开口,诸葛亮不禁笑了。
自己的担忧竟然被他们看出来了啊!
还是不够镇定啊!
诸葛亮一方面检讨自己,身为统帅却没有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居然还让甘宁和太史慈为自己操心,着实有负张绣重托。
另一方面则是认真考虑起了接下来的应对之策。
正所谓知天易,逆天难。
此时纵然身处逆境,但也远远还没有达到要逆天的难度。
诸葛亮低着头,在屋子里缓缓踱起步来。
甘宁和太史慈这五年已经对这位年轻的军师心服口服,此刻见他陷入沉思,都是默契的没有打扰。
片刻过后,诸葛亮停下脚步,目光在甘宁和太史慈之间来回打转,最终还是停留在太史慈身上:
“子义,郭图和逢纪方才离开,你快马赶上二人,前往袁谭军中将此间事情告知伏义和儁乂,并将探得消息速报与我。
切记,若袁谭要斩逢纪,定要让儁乂与伏义设法将其保下!”
等太史慈领命离开,诸葛亮又转向甘宁,目光炯炯地望着他道:
“兴霸,你方才所言可有把握?”
甘宁听到诸葛亮的话,顿时眼前一亮。
他看向诸葛亮,双手重重一抱拳:
“末将愿立军令状!”
简直兴奋到不能自已啊!
太史慈当初就有单骑杀出北海去找刘备搬救兵的经验,干这种尾行的事情简直是轻车熟路,没过多久就轻松跟上了两人。
逢纪和郭图根本没有发现自己身后又多了一个尾巴。
太史慈跟了一阵,甚至嫌他们走得太慢,干脆直接绕开两人偷偷摸进了袁谭军营。
眼见自己就这样大摇大摆走进军营转了一大圈都没有被人发现,太史慈不禁一阵无语。
就袁谭这治军水平,别说是跟主公、军师相比了,比起自己都差得远了。
刚刚甘宁还吹牛说是有一百人就敢去劫曹营,可如果换成袁谭的军营,给自己一百人也照样敢劫!
正鄙夷间,忽听一声断喝,“什么人!”
跟着一支箭便朝他射来,直接停在他面前几步之遥的地上。
看着不断摇摆的箭矢尾部,太史慈自然知道这是警告。
但这依旧让他大为惊讶。
自己一路走来,本以为袁谭军中皆是一群酒囊饭袋,没想到竟然还安排了暗哨?
还发现了自己?
这样看来自己倒是小瞧他了。
正思量间,忽听对面有人骂道,“住手!竟自己人都不认识!”
虽是在训斥,但语气却是颇为欣喜。
太史慈隐隐觉得这个声音有些耳熟,紧接着就见一人朝自己跑了过来,朝着他双手抱拳:
“仲见过太史将军!”
“月凉?”
看到曾经在自己麾下待过一段时间的白仲时,太史慈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摸到了张郃的地盘,难怪会被人发现。
很快,太史慈就跟张郃还有纪灵见了面。
三人久未相见,如今再度重相逢,皆是颇为欣喜。
特别是纪灵。
自从他投靠了张绣以后,就一直在袁术身旁卧底,那叫一个孤独寂寞冷。
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
好在张绣不是黄Sir,没有做那种当初说好是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的恶心事情。
在头一个三年刚过,直接就把张郃安排过来陪他一起潜伏。
虽然只是多了一个人,但已经让纪灵十分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