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伊祁目若朗星,语气中带着几分迫切与探究,缓缓言道:
“姑娘,我尚有一事相询,你昔日行走之际,是否曾于蒙古军旅之中,偶遇士卒,或其他将领,展现过这门武功?”
莨菪闻罢,微一侧首,否定的说道:
“没有,但是仅限于寻常士卒而已……事实上,自昔年那一役烽火终熄,胡汉双方于‘云南路’已历十载有余,互为掎角,刀兵不兴。
唯余北风偶带霜刃,蒙古部族时或越境,常掠边疆,我所得残篇秘籍,正源于此等粗莽的百夫长。
至于其上层将帅或同等之辈,是否同样会这武功,则非我所能臆测,但近来确实有传言,说是蒙古儿郎日益狡狯,颇难对付矣。”
原来还没真正开打。
难怪有心思做这种内耗之事。
王伊祁不由得嗤笑了一声。
任务的背景简介文本里面确实只是说,元世祖忽必烈派兀良合台之子、都元帅阿术重启了征大理之路。
反而是襄樊方面。
由原宋朝降将刘整率领的大军,已经用上了进围的形容词,显然那里才是更为重要的主战场。
而在历史上也同样如此。
此战是元灭南宋的关键一战。
元军部署周密,指挥得当,加强水军,注重水陆配合,终于攻占襄、樊,突破南宋战略防御体系。
从而为长驱直入南宋腹地打开了通道。
可谓是决定中原天下归属的关键一役。
若仅从直觉出发。
都元帅阿术此刻应该出现在襄樊战场才对,毕竟此人才算得上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心腹所在。
而刘整终究只是降将,哪怕此人其实更了解曾经的同袍,也更想要曾经的同袍都被埋葬。
毕竟——“大宋必须灭,不然我不是白降了吗?”
但降将就是降将。
此事问题的关键应该在于都元帅阿术一心想要为父亲雪耻,而忽必烈也于大理有所心结。
这一系列事件的促成。
也不知道对襄樊方面是好事,还是坏事。
见王伊祁闻得此言,默然不语。
莨菪眸中闪过一丝慧黠与担忧,继而轻启朱唇,婉转又带着几分探究之意,反问道:
“你何以问及此事……难不成是知道些什么,或者是对此有所猜测?”
言罢。
她眼波微转,似乎也隐约猜到了某个糟糕的可能性。
王伊祁闻言,神色凝重,目光深远,似有风云变幻于胸襟,坦荡直言道:
“因为我怀疑这一切并非偶然,蒙古部族或许已于兵马之中广传此等武学,这才至于基层上的百夫长亦能有秘籍残卷在手。
这可能预示着风暴将至,非比寻常之战,而是一场大战将一触即发,其规模恐甚至像远超昔年的烽烟,乃国运之所系。”
言至此。
他仿佛已经看到将要来临的风雨飘摇。
这一切并不难加以猜测。
从莨菪所获得的秘籍只是残卷,以及寻常士卒身上并没有习得此功夫的迹象来看。
忽必烈哪怕决意将之推广,也没有直接丧心病狂的,一次性将秘籍让给所有人修习。
这或许是为了保持军队中原有的权力、或者说武力平衡,避免出现多余的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