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被安排在10月3日放映。
当天来的观众还不少,都是冲着魏武的名声而来。
他现在在文艺片的圈子里,还是有一些名气的。
其他的一些导演们,也带着主创们来给他们捧场,但主要还是吴天民和黄健新这两个剧组。
其他外国剧组倒是也有,只不过因为语言可能不想通,再加上他们互相都不认识,所以就没聊几句。
影厅不大,也就二百多个座位,不一会都坐满了。
放在二十年后,二百多個座位已经算比较大的厅了。
终于,电影开始了。
周青春是《北平晚报》的一名记者。
平时就是做娱乐方面的报道,而最近呢,他知道魏武的新电影就要在东京电影节上面首映,于是也就找一个机会,来到东京电影节。
他来这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本身就很喜欢魏武拍摄的电影,包括最开始的《车四十四》短片和后面的《落叶归根》。
他觉得魏武的电影,不像其他导演那样,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有人情味和烟火气。
也不会像其他导演那样,拍摄一些比较灰色的电影,相反还很积极向上。
其次。
他这次来东京电影节,也是为魏武和这部《那山那人那狗》进行宣传。
魏武之前在报社出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和《亮剑》,都得到很大的反响,销量也是节节攀高。
于是报社也准备做一个顺水人情,给他和电影,在《北平晚报》上进行宣传。
而周青春正是负责这一板块的记者,于是就把他给派来。
趁着他在思考着稿子如何写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
他事先看过那部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湖南西北山区。
该片讲述了一个高考落榜生,回到大山,接替已经奔波了半辈子的父亲,成为一名乡邮员的故事。
但要拍成电影,那就要看魏武如何表现。
“来回一趟223里...第一天,你要走80里上山路...”
“我知道,要是快点,说不定还能早点回来...”
“干上了,就不是一天两天,三趟五趟。”
因为儿子是第一次走这段邮路送信,父亲不放心,于是陪着走了一趟,故事也由此展开。
儿子既想拥有和父母一样安稳的婚姻,又不愿过父母一样聚少离多的生活...
父亲羡慕年轻人的热情直接,不拘泥不扭捏,但印在骨子里的“保守”观念,却又不允许他这么做。
背起邮包就要离开妻儿,放下邮包妻儿就要挨饿。
这让周青春不仅想起他的父亲,也是那种传统型,因为当年还上过学,所以还算比较有文化。
但骨子里又有那种守旧,周青春和他父亲,也没少因为工作的事情进行吵架。
电影中,父亲还像儿子那么大的时候,一次送信途中,突然下起大雨。
一个放牛的姑娘不小心把脚扭了,又冷又害怕,这时他正好路过,背起姑娘,牵着牛,一直送到村口。
电影中魏武有这样一段独白:
“我爸让我妈骑牛,我妈坚决不肯,因为那是整个生产队唯一的一头耕牛...后来,我爸就领着我妈走出了大山。”
短短的几个画面,几句独白,就刻画了一个温柔、善良、无私的女生形象。
这种女生,在那个年代,周青春想很少有人会不喜欢。
二十年后,父子送信到一个村寨,恰逢村上有喜事,邀请二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