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儿子在同样的一条邮路上,也遇见了为之心动的侗族姑娘。
两个人围坐灶台,她做饭,他生火,打打闹闹。
他有一台收音机,放着歌,姑娘用一个碗倒扣在收音机的喇叭上,歌曲变成了立体声,他感觉神奇,拿起又放下,反复多次。
姑娘脸上露出自豪的笑意。
这个侗族姑娘天真烂漫,聪明机灵,热情似火,一下子就俘获了这个年轻人的心。
周青春也得承认,电影里面的孙莉,把侗族姑娘这个角色演绎得非常好。
又或者说孙莉本就是导演的女朋友,所以两人在演绎这段戏份时,完全是有感而发,一个眼神就能入戏。
乡邮员一年到头几乎不停的走在送信的路上,儿子从小缺少父亲的陪伴,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既亲近又疏远。
但对于母亲,儿子非常了解。
无论是家庭还是婚姻,母亲都做的非常好。
对待家庭,她任劳任怨,不辞辛苦拉扯儿子长大,从未向丈夫抱怨,给予了丈夫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包容。
对待婚姻,母亲忠诚贤惠,丈夫出门,她就一路送到村口,丈夫回来,她就提早在村口静静等待。
岁月不仅没有磨平她对丈夫的爱,反而愈发深刻绵长。
但是,也正是因为儿子看过太多母亲等待的背影,印象中这个女人似乎一生都在村口的石桥上,等待着父亲的归来。在儿子看来,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因为没有让母亲踏实过,总是让母亲担惊受怕,早思夜想。
他更不是一个好父亲,小时候村里就有同龄的孩子笑话他“没爸爸”,以至于他对于这个既没当好丈夫,也没当好父亲的男人,有些疏远。
也正因为父亲的“缺席”,衬托的母亲更加“完美”,于是他在心里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妻子形象,就像母亲一样...
但他却又暗下决心,未来一定不让自己的妻子过这种总是在等待的生活,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从小就没有父亲的陪伴。
可惜,事与愿违,如今,他也成为了一名乡邮员。
电影中,离开侗族村寨后,父亲难得调侃儿子:
“我每次进山,只要看见她,就想起你,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儿子哪天看见她,一定会迈不动步的...”
儿子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并未反驳。
后来,父亲问儿子是不是喜欢那个侗族姑娘。儿子回答:“她是和我们那儿的姑娘不一样,但我也许不会娶一个山里姑娘...”
父亲:“你是嫌她们土,见识少?”
“不是...”
父亲:“你是嫌她们穷?”
“也不是...”
父亲:“那是为什么?”
“我怕她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然后一辈子都在想家...”
如果你也看了这部电影,你就会知道,其实他是喜欢那位侗族姑娘的,他说也许不会娶她的原因,就是因为母亲也是同样来自大山。
其实归根结底,儿子是觉得母亲嫁给父亲之后,并不幸福,他觉得那个一辈子都在等待父亲归来的母亲,过的一点也不快乐。
所以,他不想自己未来的妻子也过这种生活。
但他却从来没有问过母亲的真实想法,事实上对于母亲来说,等待丈夫的归来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事。
但父亲并没有反驳,因为他也觉得自己是亏欠妻子的。
电影的最后,父子一同归来,母亲依旧在村口的小桥上等待着,不同的是,以前是等一个人,如今是等两个人。
周青春想,儿子最后会理解父亲的,尤其是他接过“乡邮员”的工作之后。
这部电影,周青春看得很入迷,就连想好如何夸大其词的宣传,他都一时间忘记。
如果满分是十分,那么周青春愿意给这部电影,九分。
灯光亮起。
掌声从四周响了起来,很快放映厅都响起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