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鬼穿衣
明末,山西平阳府董营村有书生姓董名潇,自幼聪明伶俐,天赋异禀,过目不忘,远近闻名,一小神童也。众邻皆言其日后定成栋梁之才,其父母务农,靠几亩薄田度日,家境不裕,父母亦盼子成龙,依仕途发家,一举富也。
董潇不负父母所望,崇祯十三年,院试考中秀才。其再接再厉,欲大比之年时,秋闱中举。为备考,其闻省府太原有一私塾院,欲前往,一则求学深造,二则来年秋闱时,近考场而易赴之。其父母允,并倾资助其往之。其独往省府私塾院拜师,与诸同窗习之,其才学拔头筹,觉中举唾手可得矣。
翌年夏,董潇家乡遭瘟疫,其父母染疫而双卒,无人告其知。其村内有一姓刘名增者,莫逆挚友也,为其殓葬之。
秋闱乡试至,董潇胸有成竹入考场,环顾众考生,见诸同窗穿着华丽,谈笑风生,竟无丝毫仓促焦灼之感,其顿感莫名其妙,不知何因也。
试卷发下,诸同窗抓耳挠腮,不知所答,然董潇却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答案一气呵成。其交试卷,春光满面出考场,洋洋然思之:此次秋闱定能中举,首名非吾莫属也。
孰知?开榜之日,董潇却名落孙山,其再视诸同窗,皆中举雀跃,其心如刀绞,究何因?细闻而析之,方知皆贿赂考官而得之。见官场黑暗,其万念俱灰,誓言弃仕途,沮丧而归,不知面对父老乡亲如何释之。
一月后,董潇归乡,失魂落魄般,乡邻尽知其落榜,无人过问之。其归方知父母已卒,恸哭趋而至墓,长跪不起,未为父母送终而自责。其决意为父母守孝三年,次日,其于坟侧建茅舍,日夜守之。
董潇之为,刘增见之,大感其孝,刘常劝其莫过自责,并助其衣食而勉度之,其感激刘不尽。夜里,其常梦遇父母,父母常慰言,劝其勿守墓,为己之日后做长远策置。屡醒后大戚,泪流满面,决意不弃续守之。
时光荏苒,董潇三年守孝期满。此日夜,其又梦遇母亲。母忧心忡忡,谓其曰:“潇儿,如今汝已过弱冠之年,应成家矣,然家贫如洗,孰愿将女嫁乎?汝若成家立业,吾即安心矣。”其醒后怅然若失,然也!现落魄如此地步,焉会有女愿嫁乎?
此日,董潇将此梦告知刘增,刘叹曰:“如今世道大乱,女皆愿嫁达官贵人,汝贫穷书生,欲寻妻难也,休言汝如此,吾如今亦如此也。”其闻后,觉刘言之有理,情不自禁亦哀叹之。
董潇守孝期满,为暂得生计,将家中田产鬻出。其村内已无居处,只得离村另寻,见村外远处有一废宅残屋,其略修整,暂入居之。
一日傍晚,其出门散步,闲逛时,见宅后远处有一孤坟,坟冢已塌陷,残破不堪,其触景生情,顿感悲凉,用手捧土将坟塌陷之处填充,方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