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维告诉他:“要让陇西堂书肆取得经济效益,一是像以前摆书摊一样,寻找好的书籍销售,利益翻倍;二是寻找一个比较好的书稿,然后在许镇刻印,运输到这里销售。”
李惟庆觉得现在要拓宽视野,不能像许镇那样,刻印书籍只图眼前的利益。
在BJ,你必须要有全国的视野,刻印的书籍,要让全国的读书人喜欢,那才有钱挣啊。
怎么寻找突破?李惟庆必须要立即行动起来。
李惟庆把销售总监洪记仁、李惟春他们召集起来,说道:“大家也看到了,到了北京琉璃厂,我们不是来吃喝玩乐的,这每天的开销很大,我们必须挣钱,否则,光靠吃老本,我支撑不了多久,我们现在呢,要挣钱,就得想办法把书肆里书卖出去,另外,我们还得想办法去一些王府等高层人士家里采购一些珍藏本,利润大,挣钱多,还有,你们要是实在没有业务,那就在书肆学习销售方法,总之,大家要有紧迫感与使命感,我们陇西堂书肆要立足,就得挣钱。”
“堂兄,我们也不是来吃白食的,我们也想立即出业绩,可是,这书肆的书我感觉不是很好卖,可能是跟我的销售方式不对有关,也可能是与我的素质低有关,跟顾客打交道有障碍,当然,我们会多学习,吸取教训,总有一天会成为销售能手,为咱们陇西堂书坊创造利益。”李惟夏说道,他是很想挣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的。
“我看隔壁的那些字画店很赚钱的,不如,我们也改行贩卖字画,那样的话,不出两年,我们个个都可以腰包鼓起来,回家娶媳妇。”李惟春竟然说出这样的话。
李惟庆也没有责怪他,只是说:“任何事情不能只看一时热闹,人家经营字画也有很大风险,他们血本无归的时候,你没有看到,我们是从事雕版印刷业的,不可能三心二意,只做自己熟悉的行业,这样才有前途与未来,我们坚持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凭借周大维的关系,李惟庆还是像以前摆书摊时一样,到处往一些王府跑,主要是为了收购一些好书,也借机了解这些王公贵族对新书的偏好。
李惟庆觉得现在要刻印一本好书,必须认真进行市场调研,知道读者的胃口是什么。
一次,一个在翰林院就职的人,把家里的几百本藏书拿出来卖,这些藏书主要是科举考试用书,对他来说,这些书已经没有什么价值。
有着敏锐商业嗅觉的李惟庆,一口气全部买来。
不到一周,这些书全部卖出去了。
为什么?
因为会试还有三个月就要到了,学子们需要考前最适当的辅导书。
这些藏书,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是这个在翰林院供职考上进士的人,花了20多年时间复习的辅导书。
书上是密密麻麻的笔记,还有一些意识超前的观点,也记在书中,怪不得这位进士是二甲第五名,成绩了得。
凭借这些收购来的藏书,李惟庆挣了一笔钱,可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书肆的书籍还是卖不动,李惟庆也不急,刚开的书肆,哪有什么顾客,还得有时间的积累,不断发展顾客,让他们变成回头客,生意就会越做越大。
李惟庆在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