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抓紧时间,国内要打内战了,届时大家还得来香港。”
两人一震,老板一直都预判很准确,看来这一次也是真的了。
“是,老板”
安排好这件事后,陈光良松了一口气,有这样一批物业和地皮,他儿子的‘地产王国’就是躺赢,后世什么‘四大家族’给他们家族提鞋都不配了。
毕竟陈光良已经熟悉大家的套路,根本没人在地产上做得过他。
陈光良在叶熙明、李鸿生的陪同下,视察了平安银行旺角支行。
这家支行的物业,便是长江地产的一座唐楼一二层,楼是商住两用的临街物业。
陈光良满意的说道:“存款的人似乎挺多的,这是一件好事呢!”
现在一些香港银行,对存款并不热衷,原因是资金找不到出路,这倒是给了平安银行发展的机会。
李鸿生自豪的说道:“别的银行对存款有些不上心,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资金的出路。但我们平安银行不同,新丰纺织、维他奶的工厂要复工,再加上时代影业、长江地产等企业都有需求,甚至老板你做主要给工业贷款予以方便,所以我们的资金出路很多。”
平安银行在香港工业界,从1937年就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其它华资银行都还跟不上,也没有足够的信心。
相反,平安银行在8月份第一时间就准备复业,当下也是第一时间和工厂主建立关系。
这一切,都是陈光良知道,香港的工业将迎来一波发展。
叶熙明也说道:“我们的资金出路多,反倒是担心存款不够,所以我们开业后,对存款异常给予优惠和方便。首先是我们开通100元就可开户,其次是利息比其它银行高一些,最后便是我们拥有充足的信誉,短时间内,我们已经拥有500万的存款。”
信誉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两个事情:
第一,当年日军占领香港前,平安银行将储户的资金基本给还掉,且在利息上给予照顾,剩下的资金也转移至澳门,让储户基本没有损失;
第二,坐落在中环德辅道的平安银行大厦,是华资银行最庞大、最漂亮的银行大厦,这就是信誉的保证。
基于此,平安银行在短短的2个多月,便已经吸纳存款500万港币以上。
陈光良说道:“尽快让五家分行全部开业,抓紧时间吸纳存款,我们要大力发展储蓄、贷款业务,趁着汇丰、渣打元气大伤,其它华资银行没有反应过来。”
“好的”
此时的汇丰银行,信誉有些让人不放心,因为那批上亿的‘迫签港币’,让很多持币的人非常愤怒。
而像恒生银号之类的,压根不算银行,信誉更无从谈起。也就是东亚银行,发展也不错。
此时,香港的粤籍商人,依旧没有他们海派商人财大气粗,平安银行作为海派银行,自然要迅速发展起来。
特别是接下来,江浙沪商人将资金转移香港,平安银行便可以趁机大赚,而且还能建立很好的信誉。
回到中环的德辅道平安银行大厦。
陈光良对叶熙明和李鸿生说道:“第一件事,平安银行要加速本土化,招募职员时,要考虑的粤语和国语并行的问题,所以粤籍员工的培养也要一视同仁,招募粤籍的高中毕业生,培养他们的金融知识。”
“明白,事实上从我们平安银行进入香港一来,粤籍职员占比就在3040%,和沪籍比例差不多。”
“管理层的比例也要上前”
“好的”
虽然平安银行是海派银行,陈光良也想赚这一波江浙沪商人迁徙香港的业务,但最后终究是要扎根本地,服务粤籍占比更多的群体。
前世江浙沪商人为什么在香港逐步落后粤籍商人?
并不是海派商人的实力不足、智慧不及。
真正的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商人,只是将香港视为‘临时居住地’,眼睛一边盯着内地,希望有天能回去,也一边盯着海外,哪天军队打到香港就跑到国外。
正是有这样的心理,其实很多海派富翁到香港后,并没有投资他们最喜欢的产业——地产;一部分投资了工业,一部分投资了航运,前者是海派商人的理念‘实业救国’,后者则是‘可走资产’随时跑路。
海派商人失去了最重要的两个产业——银行、地产,这是比较可惜的。特别是银行,到最后颗粒无收。
晚上,听说要向自己借200万美金,蒋梅英马上说道:“200万美金怎么够呢,现在你要赶在资产低的时候大量购买,又要发展航运和其它。我干脆让旗银行和大通银行一共在香港取出500万给你,我相信你需要这笔钱的。”
严人美也在一旁,她自然知道蒋梅英这几年在美国炒股赚了近700万美金,资产也有1000万美金。
不过她并不吃醋,因为陈光良手中的财富更多,相当于正房一脉依旧远多与二房。
陈光良思索了一下,说道:“也行,这次从内地带来的财富,很多都是黄金、白银、大洋,我实际上也不想兑换掉。借你500万美金,等过两年我在美国的资产解封,便连本带利还给你。”
蒋梅英不满的说道:“都一家人,谈什么利息!”
陈光良笑着说道:“虽然是一家人,但钱财还是的,更何况着这些资金我拿去投资,两年够翻一倍了。”
严人美也在一旁说道:“好啦,事情定下来就行,一家人不要老是谈钱。”
对于她来说,既然蒋梅英已经进门了,那就是合法的陈家人。若真是要和她这一房争家产,她也只能面对。
如今蒋梅英虽然有1000万美金的财富,但那主要是人家从美国赚的,她根本不要担心其它。
基于此,她并没有吃醋。
而她也知道,陈光良现在是在香港建立一个:航运、地产、金融、实业的庞大产业链,需要资金,暂时借一下蒋梅英的钱,她是应该感激人家的。
三人便停止谈钱的事情,如今蒋梅英是美国国籍,三个孩子也是美国国籍,实际上相当于已经分家。
之所以蒋梅英要回香港,第一是陈光良和她都还年轻,不能长期分居两地;第二是孩子们还小,不能缺少中文、传统文化的教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