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榻前论经结同门
刘方扶着皇甫规躺回榻上之后,皇甫规泛起一阵有节奏的轻咳。
忽听得靴声整齐如战鼓,候在门外的皇甫子弟鱼贯而入。
前后步距一致,尊卑有序,皆龙行虎步。
为首者腰背微佝却自有山岳之威,正是退职雁门太守皇甫节,也是皇甫嵩的父亲。
次者,便是皇甫嵩。
后续,有与皇甫嵩同辈的兄弟,也有以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为首,皇甫郦等尚且年幼的稚子。
众人挺胸昂首,无一丝杂声,尽显将门风范。
待诸多大小身影落定,面朝手持衣带诏立于塌前的刘方,同时伏地行礼。
刘方纵然两世为人,八十载阅历,也控制不住此刻激荡的心神。
前世他也笑过那刘玄德哭出了个西蜀大业,可是这回,他似有明悟。
因为他刚刚流的每一滴泪,都未曾作假。
术,固然重要。
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至此,大义已成,需收人心了。
……
刘方正欲开口,忽见鬓发如霜的皇甫节抢上三步,苍颜上满是愧色:
“元义公海涵,逆子先前多有冒犯。”
言罢,皇甫节袍袖一甩,侧身让出一条道。
只见满脸不屑的徐奉大步从人群中昂首而出,侍立在刘方身边,临了还不忘剜皇甫嵩一眼。
皇甫嵩唇角微抽,喉间轻咳一声,紧随徐奉的步伐,在离刘方三步处便垂袖长揖:
“元义公……”
皇甫嵩方要见礼,刘方已急忙出言打断。
论及面上年岁,二人倒似同辈。
可在他心中,皇甫嵩于前世有提携授业之恩,又兼其才德,实乃长辈般的人物,岂敢受此大礼?
于是刘方抢在皇甫嵩下拜前托住他双臂,言辞恳切道:
“皆为汉家儿郎,岂用在乎此等小节?”
“此后……大汉边关之安危便要仰仗义真了。”
此时的皇甫嵩,虽已被举为孝廉、茂才,却因叔父病重尚未赴任。
但是皇甫嵩这个人,就算是在家中,也心系时局,时刻关注着天下事。
尤其是作为皇甫氏的接班人,他自少年时,就已经开始接触地方防务,钻研战术。
就比如针对羌人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他创出的“车阵拒马”之术:
简单来说就是以战车围成防御圈,内中弩手、长矛兵严阵以待,如此一来,羌骑纵是来势汹汹,冲锋之威也能被有效克制。
这战术后来在长社之战中,经他改进为“火攻车阵”,成了击败黄巾军的关键所在。
按原本轨迹,皇甫嵩要到光和三年,也就是六年后,才会调任北地太守。
但经此一番,再加上刘方打算从中斡旋,这一世他应该很快就能赴边关任职,得偿报国之志。
……
皇甫嵩立于门外时,听刘方一番肺腑之言,就已经胸中热血翻涌,敬意升腾。
待推门而入后,本就心生歉意,此刻看到刘方眼中灼灼赤诚,以及刘方所说的这句话。
这位将门虎子眼眶瞬间通红,后退三步,将衣袍一甩,双膝重重砸于地上:
“嵩虽寸功未立,然苍天可鉴,日月为证!愿在此立誓,此生必不负大汉,不负明公所托!”
位居两端的皇甫规与皇甫节两兄弟,此刻虽然未有多言,但是拳拳之心也溢于脸上。
忽有童稚之声响起,只见皇甫氏的一众孩童都学做大人模样,齐刷刷跪于皇甫嵩身后:
“……苍天可鉴!日月为证!此生必不负大汉,不负明公所托!”
本欲收心的刘方,忽然仰头大笑,可是无论头抬到何处,也挡不住热泪从两颊滑下:
“若世人皆如皇甫,吾大汉何愁不兴?吾大汉!何愁不兴!”
徐奉看了眼刘方,不知想到些什么,嘴角罕见的挂上了丝微笑,再看向皇甫嵩时,眼神已然变得亲切。
随后,将原本一直挂在身前的汉剑一拽,甩至背后。
大步走到了皇甫嵩身侧,直接将皇甫嵩从地上拉了起来。
而后俯下身子,摸了摸皇甫坚寿的头,又回头看向皇甫嵩,下巴轻点,说道:
“汝,不错。”
言罢,在皇甫嵩还有些茫然的时候,就转身回到了刘方身侧。
原本肃穆的气氛,霎时间变得有些欢愉。
卧在榻上的皇甫规与另一端的皇甫节相视一笑。
刘方笑着拍了拍一旁徐奉的肩膀,而皇甫嵩也微微斜着头看向徐奉,忍不住笑了出来。
或许徐奉的行为看起来有些逾矩,但是对于在场的人来说,徐奉这番赤子般的行为,恰恰与此刻众人心中的赤子之志相得益彰。
原本一身暮气的皇甫规,也如枯木逢春般多了几分朝气。
就连声音都显得更有气力,他沉声问道:
“元义公说有三问,不知这第三问……”
刘方闻言,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这……却是私事。”
皇甫规见方才还大义凛然的刘方,此刻竟露出这般神态,不禁哑然失笑:
“元义公但讲无妨。”
说实话,自方才与刘方交谈,皇甫规便常有错觉,仿佛眼前这弱冠少年的面容下,藏着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灵魂。
此刻见刘方这般情态,才恍回神来,心中不由感慨,汉室何其幸哉,代代有如此英杰出世……
刘方哪知晓皇甫规心中所想会无限接近于真相,只是拱手道:
“久闻威明公博通五经,德隆望尊,教化四方,如北斗照耀寰宇,晚生莫不心向往之。”
“方不敏,少好典籍,然才疏学浅,于诗、书大义多有困顿。”
“今未备束脩之礼,却贸然提及此事”
话未说完,皇甫节已抬手虚按,替皇甫规打断了刘方的话。
“元义公万万不可说这般话!”
皇甫规也顺着话,继续说道:
“吾兄所言极是,元义公若这般实在是折煞老夫了……”
“且不论元义公地位尊崇,亦不论元义公所行大义之事。”
“某已知自己时日无多,一来没什么可教元义公的,二来也没资格收元义公为弟子。”
刘方见两位老者接连谦让,当下不再犹豫,退后两步,整肃衣冠,以古礼长揖到地:
“威明公谬赞了,晚生身为汉室宗亲,行大义乃分内之事,不足为道……”
“然于春秋灾异之变、周礼兵刑之学,实如盲人摸象。”
“今斗胆相求,非图师名,实欲求一解惑之门径。”
说实话,前世的他不仅仅懂经学,而且还是博览群书,通经致用的实践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