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敏敏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杜艳一拍大腿,“对嘛,就像人家扫盲班老师说的,各人有各人的专长,你年纪小,到了那儿先得学习一段时间,那是给农民兄弟增加负担还是做贡献去了?”
“那,那我们同学都要去,我总不能落后啊!”齐敏敏觉得自己一腔报国志无法施展,急得想哭。
事情以刘奶奶把她强行拉回去告终。
但是杜艳和金财财都知道,要是不给一个让她信服的说法,这孩子终究还是会走的。
这么小的孩子下乡是开玩笑,杜艳心里发愁,见金财财一直不说话,就问,“小金,你脑子活,有没有什么想法能劝劝这孩子?”
她叹气,,“不知道还有多少她这么大的孩子是要一心想要去乡下的,他们要是出了什么事,家里的大人可怎么着啊。”
有好些都不一定能知道消息。
金财财摸着下巴,“嫂子你家里有亲戚在乡下对吧?”
杜艳是京城人,家里偶尔有京郊的亲戚来送点土产,顺便换点稀罕的票据回去,有来有往的,大家都知道。
“是,你是说?”杜艳脑袋很活,一下子就想到了。
“这些孩子真觉得想要为建设祖国做点什么,不如去京郊乡下做个调研,看看农民兄弟最需要什么,是收割播种的机械,还是灌溉排涝的设施,或者是高产的种子和幼崽?”
直接去帮忙种地是效率最低的选择了。
而且送到村里让她们尝尝种地的滋味,就当是“学农”活动了。
学校停了,没给她们补上的课再重新安排一下,“支援农村”两个月,真要是想继续下乡,就安排到京郊,离得近也放心些。
“行,就这么办!”杜艳高高兴兴地走了。
她找时间把有相应年龄孩子的,家里做主的都拉到一起开了个会,确定了这个计划,便给村里打了电话,找了辆军用卡车,把这群孩子拉走了。
走之前个个意气风发唱着歌迈着步走了,过了俩月干完春耕浇地播种施肥回来的孩子们,个个像是黑炭一样,面黄肌瘦,村里老乡的鸡都给吃了,还闹出不小的笑话和风波。
回来之后,当兵的当兵,上班的上班,岁数不够的偃旗息鼓,再不提前事。
有些意志比较坚定的,比如齐敏敏,则是想办法上了个技工学校,想要设计和制造出农业机械设备,为农村生产做贡献。
这事儿刚结束,金财财就接到了信儿,吴砚怀孕了,而且要跟她妈妈一起被下放到东北的干校去。
基本上有“外”字部门的人,大部分都被下放了,有些因为外交需求,在71-72年就调动回来了,有些待到曙光破晓才能重新回来。
叶骏驰人在外地,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吴爸爸为了这事都跟上级叫板了,也无力回天。
金财财赶到吴家,吴砚瘦的惊人,王香兰脸上也多了风霜之色。
她趁着握手的机会看了看,娘儿两个身体还可以,只是心境上多了晦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