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群在此时失控。二十架六旋翼飞行器撞向冰壁,铝制残骸与冰碴形成金属风暴。索菲亚用身体护住祖父遗体时,遮阳网钢索断裂的巨响震碎了冰裂隙上方的天然冰桥。
月光在阿尔卑斯山的冰刃上折裂成银色溪流,李墨飞的登山靴碾过一片印着“SolarShield?”字样的遮阳网残片。他弯腰捡起这块高科技织物,手指抚过被冰棱刺穿的太阳图腾——3天前,这曾是市值百亿的冰川保护公司引以为傲的LOGO。
“基岩震动频率降至安全阈值。”陈曦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带着电子干扰的杂音。她的临时实验室设在废弃的缆车站里,十二块监控屏同时显示着不同数据:红外热成像图中的紫色低温区正在扩大,这是天然冰层重新呼吸的迹象;而人工覆冰区残留的蓝色网格,像一块块死皮黏在山体上。
索菲亚跪在冰碛堆前,祖父的羊毛外套在零下15℃的空气中硬化成铠甲。1947黎明前的风在山脊上雕刻出冰晶走廊。李墨飞用地质锤敲击裸露的基岩,声波接收器传回的波形显示:地下17米处的水流速度达到每分钟0.3立方米。这个数据让他想起20年前在青藏高原的发现——自然冰层下的基岩水系总是保持着某种神秘的韵律。
“快看!”陈曦的惊呼从对讲机炸响。索菲亚扑向震动监测仪,液晶屏上的数字正在疯狂跳动:从50Hz直冲800Hz。这不是灾难预警,而是冰川深部传来的“心跳”——天然冰层与基岩的接触面,正以每分钟12次的频率进行压力调整。
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未被遮阳网污染的东侧冰壁泛起钴蓝色光晕。李墨飞取出偏振镜观察,发现这是冰层内部气泡含量恢复正常的标志。在人工覆冰区,由于急速冷冻形成的白色混浊冰体,此刻正在自然光照下显露出病态的灰斑。
索菲亚翻开祖父的登山日志,1947年8月15日的记录页夹着片岩样本。当她将这块来自基岩层的石头贴在人工冰面时,岩石表面的菱铁矿结晶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氧化,这是基岩加速风化的铁证。
“过来看这个!”陈曦在缆车站窗口挥舞着刚打印的报告。第37页的对比图表触目惊心:天然冰区每平方米承重3.2吨,而人工冰区仅剩1.1吨。她用红笔圈出备注栏的小字:覆冰工程导致冰层密度偏差38%,相当于在冰川上覆盖混凝土。
李墨飞突然抓起冰镐冲向D12区。在某个未被遮阳网覆盖的天然冰裂隙,他发现了令人振奋的现象——六条新生的冰钟乳正在形成,这是冰川自我修复的标志。激光测距仪显示,这些每小时生长0.7毫米的冰晶,其分子排列结构与1947年的冰芯样本完全一致。
索菲亚将怀表埋进冰碛堆时,特意选择了祖父当年发现史前苔藓的位置。当表盘接触永冻土的瞬间,监测仪记录到地下水流速骤增15%。陈曦的声呐图谱显示,这股水流正冲刷着人工冰层留下的化学残留。
日出时分,三人站在少女峰东脊。未被人类染指的天然冰层在阳光下流转着虹彩,那是健康冰川特有的"冷光"效应。李墨飞的便携式钻机取出最新冰芯样本——在显微镜下,冰晶的六边形结构完美如教科书插图。
“冰川在教我们敬畏。”索菲亚的呼吸在空气中凝成冰雾,这句话与祖父日志末页的遗言完全重合。山风掠过冰刃,将遮阳网的残片卷向深谷,那些印着太阳图腾的碎片,最终会在基岩深处化为新的沉积层。年的冰芯样本从衣袋滑落,与2023年的人工冰晶碰撞时发出风铃般的脆响。她用手套抹开表盘玻璃上的霜,那个永远停在9:47的怀表指针,此刻正反射着无人机残骸上的企业标志。冰镐突然从腰间滑落,钨钢尖头插入冰面时激起一串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