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一个两全的好法子!
朱元璋心想:胡惟庸打着咱的旗号去探望,总不能再在老先生伤口上撒盐,把老先生给气死。
光明正大地谋害朝廷命官,除非胡惟庸这个丞相不想干了。
还有御医跟着呢,老先生一脚踏入鬼门关,也能拉回来。
“行,那就麻烦你代咱走一趟,叫上楼御医。”
楼御医出自浙江医家名门,与刘家是世交。
胡惟庸立即明白了这个安排,是防着他趁刘基病要刘基命。
而朱元璋对那个老不死的越重视,他就必须让刘基死!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不负所托!”
带上楼御医?
只不过多一个替死鬼而已。
胡惟庸临走之前,和吕本交换了一个眼神,吕本同朱标争执的声音越来越大了,保证会拖住陛下的后腿,留出收拾刘基的时间。
虽说和朱标争执的原因,出乎了吕本的意料,计划里是吕本为了女儿求情,为私事争论,但过程不重要,结果最重要。
争论的事不会连累到女儿,还能教育一顿太子,倒让吕本内心雀跃不已,吵起架来气势也更足了。
等到胡惟庸走后,朱元璋见两人还在吵,终于没忍住暴喝一声。
“都住嘴!”
耳边瞬间清静了下来。
朱元璋见朱标眼圈通红,气得不轻,不解的问道:“标儿,你到底在和吕爱卿吵什么?”
“父皇,你让儿臣参与丧制改革一事,儿臣看过吕大人撰写的细则后,删减了两条,可谁知今日准备递呈给陛下做定论时,儿臣又检查了一遍,竟发现吕大人阳奉阴违,又把那两条加上去了!”
阳奉阴违这个词如果从一般官员嘴里说出来,性质恶劣但事情不算太大。
在太子朱标口中说出,那就是指责吕本不尊皇权,尤其吕本还是朱标的老丈人,他当然不能忍。
所以此次吵架,除了配合胡惟庸行动,吕本私心里,也想压朱标一头。
不等朱元璋询问具体起因,吕本率先反驳。
“陛下,删减的两条,一条是陛下亲身实践过的,一条是陛下之前跟臣说过的,臣夹在陛下与殿下之间,真是左右为难啊。”
吕本的甩锅行为,多少带了点挑拨父子关系的意味。
按理来讲,吕本嫁了女儿到东宫,应该是坚定不移的太子党,不应该干这种让陛下与太子产生隔阂的事。
可他深知太子党里,前有与马皇后亲近的淮西勋贵,徐达更是太子的老师,后有和刘基交好的宋濂等儒臣,他豁出身家性命,跟着太子,回头等到太子上位,他也不是最大的获利者。
甚至他可能还是那个,皇帝不高兴了,就把他打发得远远的,担心外戚干政了,甚至会让他提前寿终。
因此,他才成为胡党里的一员,谋求更多的权力握在手里,往后能够成为左右皇帝思想的人,也能借此让女儿在后宫站稳脚跟,让未来的外孙登上九五之尊。
太子不与他同一条心没关系,未来的皇帝跟他同一条心就行了。
“咱怎么刚听明白,又犯糊涂了呢,吕爱卿,你别说话含沙射影的,你就直说,咱同意但标儿不同意的那两条是什么?”
其实朱元璋已经猜到了。
乖孙之前因为这事,还对他产生了很大的意见。
所以吕本一提出来他的印象就很深刻,但他得表现得对此事不看重,才能让吕本说得话站不住脚。
“陛下,臣之前上的奏疏,还专门写了这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