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辊轧钢机成功问世后,蔡仲园与马建工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他们深知,钢铁领域的创新永无止境,而“手撕钢”这一高端产品,正是他们下一个攀登的高峰。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团队对二十辊轧钢机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和升级。
这台由20根轧辊组合而成的高精度轧机,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玩意儿,承载着生产高端手撕钢产品的重任。
蔡仲园满怀期待,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由于对产品认识有限,生产经验匮乏,技术上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似乎又回到了上小学,在课堂上从一加一开始学习。
对于新的机械加工技术和新的产品,也必须从最基础的操作开始学习。
可今天的学习,没有老师。
只有一群学生,对着未知的难题。
自己钻研,自己解题。
又如同小学生遇见高等数学,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摸索。
从不理解到有了一点认识,都是难得的收获。
而且,面前的各种问题,简直就如潮水般涌来。
在投入生产手撕钢初期,轧机频繁 “断带”,就像个闹脾气的孩子,根本不听使唤,生产稳定性全无。
有一个夜班轧制取向硅钢,断带次数多达十几次,无情地打断了生产节奏。
直到下班,都没能成功轧制出一个卷钢。
作为攻关的总工,蔡仲园内心满是挫败,感觉像被重锤击中。
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彻底激发,在一次次失败中咬牙坚持,不断琢磨总结。
脑力和体力的极致付出,让他的疲惫感挤压到极致。
上厕所居然坐在马桶上睡着了。
在食堂吃饭,也会拿着馒头趴在餐桌上睡觉,嘴里还填着满嘴的菜。
然后被工友们抬回宿舍,放到床上让他能安稳地睡上一觉。
因为设备参数极为精密,微小的调整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轧制结果,蔡仲园和同事们只能像盲人摸象一般,艰难探索。
“刚开始我们只能轧制5米,断带了,现在我们把参数稍微调整一下,能轧制10米,就知道这个方向对了,再一点点去调整。”
蔡仲园一边紧盯着设备,一边跟旁边的同事说道。
“明白,马上调整。”同事们按照他的指引,在不断尝试中艰难前行。
经过半年多的 “千锤百炼”,断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生产算是有了基本保障。
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产品精度差、质量不达标。
客户纷纷要求退货,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那段时间,蔡仲园心里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挫败感如影随形。
同事们理解他,也为了宽慰他都说:“蔡总工,咱们已经打下了这么多碉堡,再凶恶的鬼子也能消灭掉,你别着急嘛。”
他却对着工友们低声嘟囔:“作为第一线的生产工人,生产不出质量合格的产品,心里能不着急吗?”
接二连三的困难让蔡仲园感触颇深。
他和同事们围坐在车间一角,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感慨:“把工艺设想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这个过程实在太难了。
可能想法很好,但在实际执行中,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和想象差距太大。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只能把这些问题在执行中一个个解决掉。”